中国网·新山东频道1月8日讯(见习记者 李晓梦)随着山东省耕地、淡水资源等生产条件约束日趋突出,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共识。昨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通报了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有关情况。
近日,山东出台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向大海“要粮”,计划到2020年,力争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200斤。
“海上粮仓”,是基于“大食物”理念提出的一个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路径,它是统筹粮食安全与海洋渔业发展,合理地利用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建设可以稳定提供优质高效海洋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实现藏“粮”于海,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山东是我国海洋与渔业大省,海岸线长3345公里,占全国海岸线六分之一强,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业内人士表示,海洋生物资源量大、面广、可再生,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渔业具有显著的代粮、节粮、促粮作用和生态效应。
发布会上,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介绍《实施意见》的总体思路:坚持生态优先、以养殖为主,增殖、捕捞、加工、休 闲渔业协同推进,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实施“五大重点工程”,构建“五大支撑体系”,推进渔业向生态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渔业 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让人民群众吃上更多绿色、安全、放心的海洋食品。
总体目标是,统筹粮食安全与现代渔业建设,建设全国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渔业科技创新先导区、渔业生态文明示范区。计划到2020年,力争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蛋白质当量相当于粮食400亿斤;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100公斤,为城乡居民提供40%的动物蛋白;渔业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比 重达到20%以上,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形成现代渔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渔业科技创新高地;逐步使海洋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近海渔业资源枯竭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山东将“海上粮仓”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将渔业养殖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简化审核程序、提供优惠扶持,着力培育优势养殖产业,建立全生态链养殖,实现海洋生物共生、共存。力争用5年时间,海参、海带两大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双过千亿元。在内陆区域大力实施“放鱼养水”工程,每年实施30 项左右生态放鱼项目。到2020年,新建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万公顷以上。重点扶持发展100家左右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30个左右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全省水产加工产值达到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