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村
旧村
人心的涣散也深深触动着赵坤的心。村里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罗家庄几近“空心村”,不少村干部也常年奔波在外,开公司,跑生意,平时很少待在村里,履职反倒成了“第二职业”。村委成员里,常年在家的只有“一个半”——村主任在家租赁别人的土地种地,算一个;另一个村委成员常年在外跑大车,农忙时才在家种地,只能算半个。说起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张宜利说:“没钱,没人,没路子,村里也是没法子。”言语间充满无奈,他平时除了为百姓处理一下村务琐事,也靠在镇上做生意维持生计。
一个省级贫困村,没有地理、资源、人才优势,如何实现脱贫奔小康?曾当过曲阜师范大学服务地方办主任的赵坤,多年来有着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工作经验,但如何能尽快带领罗家庄村民摆脱贫困奔向致富之路,深夜里赵坤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心中读解罗家庄的现在,谋划罗家庄的未来。
“既然受到学校重托,接受了省委的安排,对眼前的困难也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为百姓做事,把扶贫脱困工作落到实处。”赵坤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村干部能不能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这对一个村子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赵坤从镇上找回了村支书张宜利,把5名两委成员叫在一起,6个人达成共识,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破解难事、协调关系、争取项目的事,赵坤去做,出成绩、树威信、露脸的活让村干部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干部问题不再掣肘发展,人心开始聚拢。村干部和群众走得近了,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自然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