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雄浑的撒马尔罕古城,波涛万顷的巴尔喀什湖,雄伟俊秀的索莫尼峰,听到这些频频在历史和地理教科书中闪现的丝绸之路景观,你是否想立即背起行囊,像当年穿梭于丝路两端的客商一样,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这样的憧憬或许并不容易实现。也许还没走出国门,你就先卡在了签证上。一些长期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直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开发本身具有资源丰富、品牌关注度高的良好基础,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当前我国与中亚国家旅游合作尚缺乏整体规划,协调机构权威性不强,国际旅游流自然流动不畅,导致旅游合作现状不佳。
丝路旅游,离“说走就走”还有多远?这条古老的通道,何时能“一路畅通”?
丝路旅游尚处萌芽阶段
长安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00多年前,张骞正是从这里出发,两次率领上百人的团队去往西域,打开了中西交流的通道。自此,驼铃悠悠,千年不绝。在今天的西安城西郊,依旧矗立着一组浮雕,再现了千百年前,一队骆驼商旅跋涉于丝路的情景。
往事越千年。在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今天,这条古老的通道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循着古人的足迹再走丝绸之路,来一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也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之旅”。丝路旅游逐渐升温,开始成为一个“热词”。
2015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就曾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同时我国也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的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如此预测,源自对丝路沿线丰富旅游资源的信心。
《世界遗产名录》显示,仅在中亚五国就拥有世界遗产14处。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城、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国家历史和文化公园等历史古迹,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而伊塞克湖、里海、索莫尼峰等自然旅游资源,更是别具特色。
近年来,沿线国家也都在不同场合,表达出对丝路旅游前景的看好。然而现实是,丝路旅游在当下,尚处于一个“看上去”“听上去”很美的萌芽阶段,沿线国家间的旅游合作也远未步入实质性阶段。
长期从事旅游业研究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李树民就领教过丝路出行之难。
2015年上半年,李树民接到了中亚某国官方组织的一次高规格学术研讨会邀请函。由于对方要求入境签证必须“面签”,他从西安赶往北京,赴该国驻华使馆办理签证。而对方仅接受排队签证,由于人数众多,三天之后,他才进到使馆内,工作人员却以使馆方面没有收到邀请函为由拒签。两三周过后,他几经周折依然没有拿到签证,最终错过了这次学术会议。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有机会出国参会,但因签证办不下来未能成行还是第一次。”李树民感慨地说,据他观察,该国使馆门前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在等待办理签证,但绝大多数都是商务签证,纯粹以旅游为目的的几乎没有。
李树民介绍说,“签证难”在中亚国家较为普遍,目前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他国家均需要“面签”,签证门槛相对较高、手续相对繁杂、周期相对较长,影响了出境旅游的热情。据他的研究,2014年我国内地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但到中亚国家的仅有四五十万,纯粹以旅游为目的的不足1万人。
旅游市场的反应又是如何?本刊记者在西安多家旅行社走访发现,当地目前尚没有开辟专门针对中亚国家的旅游线路,签证难、价格高、交通不便、目的地认知度不高是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从北京出发前往哈、吉、塔、乌四国有一条14天的旅游线路,但报价在3万~4万元,知名旅游网站“去哪儿网”上的报价为39800元,远高于欧美游费用。据承接中亚旅游业务的一家北京旅行社介绍,该线路开通4年多来,极少有人报名。西安海外旅游有限公司出境部经理杨波说,目前西安到中亚国家基本以商务团队为主,几乎没有旅游团队。
也有专家反映,由于缺乏ADS(旅游目的国)双边旅游协议,中亚国家到我国的人员同样以留学和商务为主,单纯的旅游流占比很低。
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2015年9月在西安举行的欧亚经济论坛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路旅游部主任阿拉·派莉索洛娃告诉记者,该部门统计了主流社交媒体上有关旅游的30万条信息,在所有谈论“某某之路”的信息中,30%都在说丝绸之路,位居第一。在业内人士看来,丝绸之路旅游,仍是一片充满光明前景的“蓝海”。
土库曼斯坦国家旅行机构“阿哈旅行”主任塞尔达·拉赫曼诺夫也表示,该国近年来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带“阿瓦扎”,提供包括温泉旅游、休闲娱乐、会议中心等优质服务,这里已成为该国的商务旅游中心,希望能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近20年来,联合国与丝路沿线各国均试图独自或协力推进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建设。例如,乌兹别克斯坦于1995年起在首都塔什干每年都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展销会,哈萨克斯坦则从2001年起连续举办大型国际旅游交易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路旅游大会至今已召开7届,最近一届于2015年6月在西安举行。
经过联合国与沿线各国对“丝绸之路”主题游几十年来的精耕细作,特别是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丝路游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让这一路线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尽管各方都在努力,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诸多主客观障碍形成的“软约束”,仍在制约着当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旅游合作发展。
李树民说,在区域合作中,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构成的“四流”中,人流是最关键因素。但目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中,各方普遍存在着重视物流和资金流建设渠道、忽视人员流动的倾向。
丝路沿线国家旅游协调机构权威性不强、整体旅游发展规划尚未确立、旅游品牌意识淡漠等,都是造成丝路旅游“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近年来,虽然丝路沿线一些城市组建了跨境旅游合作框架,但协调机构大多是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非政府机构,协调能力有限。
“目前中日韩之间有旅游部长联席会议,定期开会研究如何加强旅游合作,但我们与中亚国家间却没有这样的组织。”李树民说,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各不相同,也亟须整体性规划引领。
业内人士指出,丝路沿线现有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企业,大多在品牌定位前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品牌定位缺乏鲜明个性和独特形象,无法形成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由于丝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如果忽视品牌建设,很难培育出成熟的线路和游客流。
打造“丝路无障碍旅游区”
围绕打造“丝路无障碍旅游区”,将旅游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导产业来发展,各方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签订旅游目的国(ADS)双边旅游协议,或许是促进中国和中亚国家旅游合作的突破口。李树民说,目前我国只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这一协议,应尽快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协议签署进度,并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方面的交换机制,吸引旅游业和酒店业领域投资。同时,通过双边协商,改变当前赴中亚五国签证难的局面,以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通。
2014年6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已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发展规划项目。受访专家呼吁,在此基础上,应尽可能多地吸收丝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参与。
“在政府层面,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组织。打造丝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整体形象,提高旅游安全保障。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层面,应加强行业协会合作,搭建民间文化交流桥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赵静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教授邹统钎建议,各国政府应在丝路旅游品牌宣传上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借助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以及旅游大会及双边旅游年等平台,“抱团”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好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
受访专家建议,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还应从大处着眼,加快企业对接和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如举办推介会实现旅游企业对接,积极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大力拓展航线网络布局,构建立体化便捷交通网络,实现交通对接。
欧洲议会议员、运输与旅游委员会副主席乌伊海伊·伊什特万博士表示,旅游与交通基础设施在很多方面相辅相成。通过搭建旅游这一平台,可以完善沿线各国在物流、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来看,可望更好地促进丝路沿线各国在经贸等更广泛领域的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