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委党校“第一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 打赢扶贫攻坚战

稿源时间:2018-01-16 11:17:56  文章来源:中国网山东  作者:万军宝 责任编辑:高静
【摘要】自2016年3月入村以来,市委党校“第一书记”工作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村领导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坚持以抓党建促规范为总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小微企业、建扶贫就业车间等方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两年来共投入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中国网山东1月16日讯(万军宝) 自2016年3月入村以来,市委党校“第一书记”工作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村领导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坚持以抓党建促规范为总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小微企业、建扶贫就业车间等方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两年来共投入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一、党建引领 攻坚克难

  工作组到村后,对村里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掌握了党员和班子的情况。针对班子出现的问题,工作组通过深入调研,感觉班子整体是好的,是积极上进的,通过做思想工作、个别谈心、征求意见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避实就虚,历史遗留问题不谈,家族问题不谈,把他们从思想上拧成一股绳,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组织全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为每名党员佩戴党徽、为每户党员家庭制作悬挂“共产党员家庭”门牌,自觉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发展了1名党员,筛选了5名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培养人,进行“帮带“培养。

  发挥党校理论教育优势,送教入村,邀请省挂职兰陵县委副书记王军(省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黄秀海为300多名村镇党员干部授课,使他们听到从“正门”里传来的声音,在鲁城镇挂兰陵县委党校分校牌子,由县委党校定期选派教师到镇授课,使培训成为常态化,不断提升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针对党的意识弱化,部分党员思想保守、工作打不开局面的情况,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到兰陵、费县、沂南等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理清思路。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突出手工加工、农业科技等知识,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能掌握 1 项实用技术,实现技术脱贫。

  二、关注民生 心系群众

  刚入村时,村里就提出来,如果两年的时间把村里的路硬化了,你们其他什么事都可以不用干,等撤点时村民们会敲锣打鼓给你们送行,村民们对硬化村内道路的愿望非常迫切,也是多年来非常期盼的事。通过多次开会协商,反复研究群众关心的道路、路灯、改厕、脱贫等民生问题,积极对接帮扶企业,完成了17000平方米的道路硬化,整修了一条生产路,整修积水路口6处方便村民出行。完成改厕125个,改造率达80%以上,改善了生活环境。修建了通村主干道两侧排水沟,栽植了绿化苗木,美化了墙体,修建了文化健身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设立了乘凉亭、座椅等。在村内纵横主干道、文化健身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安装路灯70盏。积极到市财政、旅游、发改等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目前,全市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已立项,共5年完成(每年50万元,共计250万元)2017年已开始着手打造,这一切让人民群众看到了“第一书记”真心为民的态度和决心,真正获得了群众和村“两委”的拥护和支持,为各项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委党校在实施“机关联村、党员联户”活动中,选派了32名中层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每人结对一名村党员、一户贫困户,保证村里的党员、贫困户全覆盖。为他们发放联系卡,把他们当作亲戚来走动,保持经常电话联系,每季度到他们家拉一次家常呱、听一听党员的意见,问一问贫困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去走访,详细了解解帮扶对象的生活情况、实际困难和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从就医、就学、就业、甚至邻里纠纷等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得知村里八十多岁的老支书卧床不起,生活困难,校领导第一时间送去了慰问金,又同村干部一起协调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低保。还有一困难户,老伴去世多年,孙子上高中,无父母照料,学费、生活费都交不起,如果得不到帮助,就有可能辍学,负责联系的干部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孩子所在的中学,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经过协调,学校答应给予1000元的生活补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积极协调对7户危房进行了改造,使他们住进了新房。当干部到联系户家中走访时,他们眼含泪水拉着干部的手,说的最多的话是“还是共产党好。我做梦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一辈子也没有想到有今天的好日子。”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三、结构调整 脱贫增收

  南鲁城村是典型的库区、矿区村,286亩耕地,人均不足4分地,大部分属于山岭薄地,工作组面对这一情况,结合兰陵县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经过充分调研讨论,确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流转土地,争取资金,建设了3个高标准温室大棚,配套修建了路、水、渠等设施,农户以土地作价入股分红,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实现施肥、育苗、栽植、技术一条龙服务,种植户直接入棚进行日常管理,租金归村集体,再进行二次分配,分配给贫困户、低保户,能带动贫困户脱贫。2017年,大棚已收取承包费5万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针对本村地少人多的现状,工作组主动联系,引进了一家投资少、占地小、无污染的服装加工企业——嘉玲服饰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要生产婴儿针织内衣,产品出口美国,2016年4月份开工建设,7月份建成投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订单充足,能吸纳80余人就业,解决部分贫困户或其近亲属就业问题。

  投资100万元建小微企业工业园。由镇党委统一规划,把市派鲁城镇6个“第一书记”村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在镇驻地南靠近国道附近的一处工矿废弃地,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标准化就业扶贫车间,镇政府统一组织招标、施工,厂房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公开对外招标出租,租给经营大户,租金按投资比例分给村集体,村集体再进行收入分配,巩固脱贫成果。

  以上项目均着眼于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帮扶工作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0531-88556593】 投稿邮箱:zgwsdchina@126.com 中国网山东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