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磊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李国华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铺洒大地,晚风拂动,融合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画卷。“镇里帮助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讨薪,还想方设法帮我们寻找新就业渠道。如今,不但追回了拖欠工资,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临清市戴湾镇水南村汉服合作社,刚刚领完工资的由大姐微笑着说。
由大姐与18名姐妹曾在当地一家纺织企业上班,不料,企业经营不善,负责人也玩起了“失踪”,这可急坏了大家。此时,戴湾镇“一站式矛调中心”接到网格员汇报的情况后,迅速介入,镇党委政府启动“网格化治理+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调后回访”全流程多元解纷工作模式,指派矛调中心牵头人社、公安、司法、工会和妇联等部门成立专班,仅一周时间就为她们追回7万余元欠薪。针对剩余工资,矛调中心又联合当地法院启动诉前调解程序,采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原则,最终督促公司法人在法官见证下签订还款协议。
矛盾纠纷吹哨,涉及部门报到。临清市统筹部门要素,汇聚调处合力,切实维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是聊城推进多元解纷体系、助力经济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聊城市围绕基层善治工作,认真落实“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求,学深悟透“枫桥经验”核心要义,以加强基层“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为依托,不断完善县(市、区)、镇(街)、村(居)网格化管理机制,统筹部署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不断丰富内涵,探索实践,构建因地制宜、因事而议、因人而策的多元解纷工作模式,用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描绘出聊城市基层善治的崭新画卷。
58天劝说引导,58天交流沟通;情与法交融,孝与礼互换,让濒临破裂的感情破镜重圆;以案说法、以心换心,把面临破碎的家庭恢复如初……张伟林和马青(均为化名)是茌平区振兴街道居民,两人结婚7年,育有一儿一女。丈夫张伟林在外地经营期间,马青带孩子与公婆同住,两代人因生活琐事分歧很多。今年4月份,公婆带孩子游玩期间,孩子不慎摔伤住院,多年婆媳矛盾彻底爆发。振兴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将调处任务下达给赵振华、王明祥、崔运德、孙严“金牌调解团队”。该团队针对矛盾纠纷,立足根源介入,走访调查,制订调处方案。同时,团队分工协作,并随时碰头汇总成果逐步深入。58个日日夜夜,58天倾心交流,最终一家人消除隔阂,打开了心结。
“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衡量标准”。全方位服务发展大局,聚焦聊城平安建设突出问题,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多元解纷”工作体系。聊城市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努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倾力支持群众参与热情,夯实“一年打基础、二年强应用、三年促提升”基层善治基础,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问题解决在基层”基层善治目标,一个全要素参与、多渠道化解、多方式实施的多元解纷立体化工作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助力聊城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