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山东蓝鲲海工以党建“软实力”锻造发展“硬支撑”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9日讯在山东青岛鳌山湾的粼粼波光中,“蓝鲲02”海上光伏打桩运维船正以稳健的节奏精准开展海上光伏桩基沉桩作业。这艘由党员突击队历时5个月精心“打磨”出的“海上利器”,不仅成功攻克了浅水复杂海况下的作业难题,更助力山东蓝鲲海工在海上新能源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这一成果,正是国企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image.png

把支部建在创新链上,让党旗在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一家成立仅五年的年轻企业,山东蓝鲲海工党支部构建起“关键岗位有党员引领、关键环节有党员把控、关键时刻有党员担当”的攻坚格局。针对传统海上光伏打桩船施工作业效率低、定位精度不准等突出难题,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在“海上工程智能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里,党员工程师张国华带领团队连续59天驻场研发,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思维,创新设计出国内首套光伏专用打桩装备,将单桩作业效率提升50%。这种“党员扎根项目、党旗插在工地”的做法,推动党建与业务从简单的“物理叠加”迈向深度的“化学融合”。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近三年来,山东蓝鲲海工党支部党员牵头完成了12项专利申请,发表了6篇专业论文。“蓝鲲01”风电安装船顺利实现了260MW风机吊装,“蓝鲲02”更是创下了40分钟/根的桩基沉桩速度。正如党支部书记张磊所说:“哪里有技术难关,哪里就有党员的红色身影。”

用理论滋养实践沃土,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基因

每期的“蓝鲲学堂”,都是党员员工们满心期待的“思想盛宴”。青年党员郭鹏增在学习“科技自立自强”相关内容后,深受启发,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海上光伏打桩施工工艺”,使工作效率提升了100%。

这种“带着问题学、盯着短板改”的良好学风,有效激活了“双培养”机制——即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带头人。近三年新发展的3名党员中,有2人来自业务一线;同时,5名党员技术骨干走上了项目负责人岗位,在他们的带动下,企业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当创新尖兵”的浓厚氛围。

image.png

以文化凝聚奋斗合力,让蓝色梦想照进现实

走进山东蓝鲲海工的文化长廊,“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协同高效、善作善成”的蓝鲲精神与“人人造就蓝鲲,蓝鲲成就人人”的价值观相互映衬,熠熠生辉。从“弘扬雷锋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到“电影中的红色记忆”员工观影活动;从“聚力攀新高”的健步走活动,到“我为发展献一计”的金点子比赛,党支部将“红色引擎星耀蓝鲲”党建品牌巧妙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在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党员骨干张雷带头组建“海上光伏项目首并党员突击队”,连续2个多月吃住在项目施工一线,克服海况恶劣、作业窗口狭窄及海域水浅等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抢进度、全力以赴保工期,最终圆满完成了公司承担的首并保障任务。员工们感慨地说:“跟着党旗走,心里踏实有底气!”

文化润心,发展惠民。公司成立以来,员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超过5%,23名员工通过“蓝鲲学堂”的培训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这种“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同频共振”的核心理念,为党建品牌增添了温暖的人文底色。

从黄海之滨到广袤南海,山东蓝鲲海工的红色引擎始终轰鸣作响,动力强劲。2023年以来,公司高效完成了山东威海、东营风机吊装,大连庄河海缆敷设,浙江玉环桩基沉桩,广东青洲一、二、四及惠州风机导管架吊装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在国内海上作业环境最为复杂的南海海域,更是创造了“21小时吊装3台风机导管架基础”的项目最快吊装纪录。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海上风电86台基础、22台风机吊装,参建海上新能源项目超过1700MW……这些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党支部领航定向、统筹全局的政治优势在发挥作用,是党员队伍冲锋在前、勇于创新的先锋力量在不断彰显。正如员工们所说:“党旗在海上高高飘扬,我们的工作干劲就无比充足!”这或许就是国企党建最生动的实践——将党的政治优势切实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能”。

闪电新闻记者魏敬雨报道


(责任编辑:王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