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已成为金融发达国家的第一大融资渠道。放眼全国,我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资本证券化率等指标偏低,与实业上的经济大省地位不相匹配;但我省在境外上市、债券融资等方面表现抢眼。审视省内17市,在上市公司数量、资本证券化率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均衡”现象突出。
境内上市指标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
来自省金融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省拥有上市公司237家,累计募集资金3172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53家,总市值约1万亿元。
资本证券化率(即总市值/GDP)是一项体现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指标。齐鲁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省境内A股上市公司资本证券化率为18.65%,远低于全国47.9%的平均水平。分省份看,该指标最高的为北京,达到502.76%。位居二三位的分别是上海的125.24%和广东的57.03%。浙江和江苏也分别以39.91%和21.13%领先山东。
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少已成为我省资本市场的一块短板。截至2013年底,山东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全国只排第七,且多属于传统行业,没有文化、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山东证监局局长冯鹤年直言,山东上市后备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仍有不少盈利能力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后备企业对上市持观望态度,上市进展缓慢。
这个判断有数据为证。截至2013年底,山东申请材料在证监会审核的企业数量只占全国的4%。全国83家过会待发企业中,山东只有2家企业在列。
齐鲁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尹萃认为,省内企业上市意识不足导致行动滞后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部分企业仅把上市视为一种融资手段,在“不差钱”的情况下,企业的上市意愿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