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农业文明下的男尊女卑
传统生育文化里的香火与祠堂
中国人对于性和生育的观念并非像西方社会那样与宗教密切相连,而是与家和家族密不可分。在农耕经济和多子继承制度下,男性能够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延传家族香火,因此,每个家庭都希望能生育更多的男孩。男人就是香火传承,女人则是生育工具。婚姻的功能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丈夫有权因为妻子未能在育龄年龄(50岁之前)生育儿子而与之离婚。
中国传统的治国宝典《资治通鉴》认为,如果人口繁荣,自然国家的税收充裕,国力也就增强了。在汉朝建立的时候,因为长期战争,当时全国人口约有1400万。因此,汉高祖通过百姓家中每添一丁就可免除两年徭役的政策,鼓励百姓生育。而唐朝建立之初,也是通过资助贫困适婚青年男女婚姻的方法,促进早婚早育,还把地方户口增加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一个指标。
生男生女不一样:
生育变迁的城乡差异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同时出生118个男孩。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最严重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会出现大约3000万剩男。
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的时候,农民是比较被动的。他们没有社会保障,干体力活,养老完全靠儿子,兼之五千年传统祠堂、香火观念,要生个儿子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希望最好能够儿女双全,最害怕一直生女儿,因此宁可遗弃或选择性流产,也不甘心"无后".宋丹丹饰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的农村生育观:全国流窜,东躲西藏,携家带口,父母宁可超生四个女儿,也要生下儿子才罢休。1980年代,农村采取了许多强制手段减少生育,B超鉴定婴儿、女婴堕胎更屡屡发生,也造成男女性别比失调。
值班编辑 阚金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