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馒头窑、斑驳的匣钵墙、光滑的石板路、沧桑的古民居、废弃的老厂房……这些历史画面感极强的场景就坐落在山头街道,它们是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近千年陶琉产业的历史记录者,也是从古至今山头的能工巧匠火里求财的永久见证者。面对这些历史的呈现和工业的遗存,山头街道没有简单推倒铲平,而是为其注入文化旅游新内涵,整合盘活现有人才、产业、土地等资源,让一座座废弃的窑、屋、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古老的陶琉之魂正在绽放千年的华彩。
陶琉大师续写辉煌
1999年6月,博山陶瓷厂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亚洲最大的陶瓷厂就此成为历史。博山陶瓷厂虽然破产,但“国企”所培养的陶琉人才和生产技艺犹在,因此“催生”了陶琉大师们的陶瓷作坊,也为山头地区陶琉产业的集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山头街道有陶琉工作室近百家,其中国家级陶琉艺术大师4人、省级陶琉艺术大师40余人,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学生到此创作和创业者络绎不绝。这些大师们传承着山头陶琉产业的精湛技艺,续写着山头的陶琉艺术与产业发展的未来。
陶琉产业是山头街道的重要支柱产业,辖区陶瓷琉璃生产经营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其中规模以上陶琉企业20余家。随着陶琉产业不断升级,山头街道于1991年建设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成为全国知名的陶琉产品集散地;2003年,开工建设中国(博山)陶瓷琉璃国际商贸城,整体提升了陶琉行业的产业布局和产品档次;2011年开始建设中国(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大师村,又为陶琉高端产品研发和陶琉产业升级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古窑“续燃”陶瓷香火
淄博作为中国五大陶瓷生产基地之一,博山是重要的产业基地。博山将悠久历史和工业遗存浓缩成一幅从古至今的陶琉工业发展画卷,而山头作为博山陶瓷的重要发祥地,陶瓷古圆窑就是山东唯一遗存“炉火千年不绝”的烧造基地的印记,也是山头作为“陶琉古镇”向世界递出的名片。
自北宋以来,陶瓷业就在山头扎根落户,因山头地区盛产煤炭与陶土,陶瓷业的兴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去世后在山头附近的“天阶”(现乐疃村)择为墓地,评价此处为“头枕金銮殿,脚踩万盏灯”,这万盏灯的由来就是山头一带密集的圆窑喷出的火焰,夜幕降临后犹如万盏灯火,可见当时陶瓷业的兴盛。
山头瓷业自宋代点燃炉火,千百年来,从未间断。建国前圆窑有140余座,1957年山东博山陶瓷厂拥有圆窑53座,现仅存集中在中国陶瓷古窑村20余座,散落在山头其它区域10余座,共计30余座。山头明清民居建筑群的住宅与陶瓷圆窑建在一起,成为家庭作坊,随处可见。利用烧制陶瓷废弃的匣钵(当地俗称笼盆)所砌屋墙、院墙到处皆是,使古窑村的街巷、胡同形成独特的风貌,更具陶镇民居风情。2006年6月5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将山头河南东明清民居建筑群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8日,河南东街10号刘家四合院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列入“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2015年古窑村被列入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村落。
陶琉古镇华丽转身
2015年,对中国陶瓷古窑村进行保护性修缮,让见证博山陶瓷产业历史的古窑重新焕发生机,助力老城工业区——山头街道完成产业升级的“华丽转身”。
为弘扬陶琉文化,提升博山地区的陶琉文化品位,推进陶琉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山头街道整合现有陶琉产业资源、陶瓷古窑遗存、陶琉人才支撑、陶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中国(博山)陶琉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80亩,总投资17.78亿元,2016年计划投资4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300万元。该项目旨在深入挖掘山头陶琉历史文化,以历史、人文、传承、融合、创新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整合现有古村落和陶琉产业群,打造集历史人文观光、陶琉制作体验、高端产品订制、旅游特产提供、饮食文化休闲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
中国(博山)陶琉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即博山古窑村传统村落保护、中国(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大师村、中国(博山)陶艺城、中国(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孵化中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陶琉艺术产业孵化、陶琉工艺产品创新研发、陶琉创意产品展销、陶琉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于一体,全国一流的陶琉产品、工艺品“研发基地、生产基地、销售基地、旅游基地和陶琉文化展示基地”,将极大地提升博山城市文化品位,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山头,这个历经千年变迁的“陶琉古镇”,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底蕴,目前正在涅槃成为生机勃勃的文化旅游朝阳产业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