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震局召开的“防震减灾”新闻发布会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山东省地震峰值加速度示意图
记者5月4日从山东省地震局召开的“防震减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修订的第五代国家标准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简称“新区划图”)将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王立军介绍了新区划图的变化及特点,“新区划图有两大变化,一是取消了不设防地区,二是在附录中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同时还给出了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与修订前的区划图相比,在山东省行政辖区内,设防参数提高的地区涉及全省17个设区的市、107个县(市、区),其中0.10g及以上(即相当于地震烈度Ⅶ度及以上)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9%。”王立军表示,相比四代图,新区划图中山东省辖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普遍有所提高。
5个设区市的城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提高:青岛、泰安、德州由0.05g提高到0.10g,潍坊、临沂由0.15g提高到0.20g。
“这也就意味着新区划图的设定,山东省新建审查的房屋建筑抗震级别进一步提高,由原来的6级要达到7级抗震。”王立军解释,“也就是说以前房屋使用年限达到50年、70年的今后要达到100年,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
23个县级城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提高:(一)宁阳、汶上、泗水、曲阜、兖州、邹城、滕州、德州陵城区、临邑、邹平、临清、齐河、荣成13个城区由0.05g提高到0.10g;(二)费县、定陶、郓城、茌平、平原、高唐、禹城7个城区由0.10g提高到0.15g;(三)鄄城、东明、莘县3个城区由0.15g提高到0.20g。另外,济南市长清城区由0.05g提高到0.10g。
631个乡镇(街道)驻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提高,其中:408个由0.05g提高到0.10g或0.15g;119个由0.10g提高到0.15g;99个由0.15g提高到0.20g;新增了四代图上山东省未有过0.30g地区,莒南县板泉镇、大店镇、道口镇、岭泉镇,临沭县青云镇5个镇由0.20g提高到0.30g。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区划图”),是以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区划图是国家地震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和强制性国家标准,与各行业(房屋、水利、交通、能源、化工等)抗震设计标准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根据防震减灾法规定,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高于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不能直接通过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而是应当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量大面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其抗震设防要求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经济投入,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大事。
新区划图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双参数调整,并提出了四级(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取值。顺应国家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各种需求,新区划图用四个超越概率水平对四级地震的作用做出明确规定,“多遇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63%(约50年一遇)的地震动,“基本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动,“罕遇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2%(2475年一遇)的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相应于年超越概率0.01%(1万年一遇)的地震动。
新区划图给出了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以下简称“两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和基本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全国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等。其中,“两图”是技术要素主要组成部分,对应地震概率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对应场地类型为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全国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表,是首次在国家标准中列出。
相比四代图,新区划图中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Ⅵ度)的分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Ⅶ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由49%上升到58%,0.20g(即Ⅷ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从12%上升到18%。城市抗震设防水平普遍提高,县级以上城镇抗震设防水平变化较大的约占12.5%,其中有6.9%的城市从0.05g提高到0.10g或0.15g,有4.6%的城市从0.10g或0.15g提高到0.20g,1%的城市从0.20g提高至0.30g。
据了解,我国区划图的编制修订经历了五代。第一至三代的名称为“地震烈度区划图”。一代图编制于1957年,给出了全国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的分布。二代图于1977年发布,是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方法编制的,给出了未来一百年内场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正式引用。三代图于1990年发布,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在一般场地条件下的烈度值进行区域划分。四代图(现行标准)于2001年实施,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区域划分。第五代区划图(即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新区划图”),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将于2016年6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