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着家长的胳膊一步步走向考点、在看不到的期盼中进入陌生的考场……张荞溪、杨玉青,两名盲生相伴而行,迈出了“高考”的人生重要一步。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两名盲生到设在十五中的专门考场参加高考,用的是专门从北京运至青岛的盲文考卷,内容上是“全国卷2”的盲文版。两名考生虽然压力不小,难能可贵的是怀着一颗平常心顺利完成答题,反而是家长比她们更紧张。据了解,这是盲生可以参加高考以来,青岛首次设置盲人专门考场。
吃对鸡翅膀图个好兆头
早晨7时40分,记者在青岛盲校外的集合点,等来了张荞溪、杨玉青,分别由父亲和母亲陪同走向考场。短短的一段路程,两人在家长的搀扶下走得很慢,笑着与记者谈备考的感受。“我昨天不到8点就睡了,早晨3点多就睡醒,反正是睡饱了。”张荞溪的心态很平和,尤其是提起《青岛早报》对她的专题报道,她更是将仅有的一点紧张抛到脑后。
为了图个好兆头,父亲张金城在早餐上花了心思,特意准备了一对鸡翅膀,寓意让女儿能通过这次考试展翅高飞。为了孩子学习,家住黄岛的张金城在盲校附近租了6年房子,照顾女儿的起居和学习,“孩子为了高考付出很多,每天学到十一二点,做了那么多题,就是希望抓住这次机遇。”
两人对高考都很有信心
从得知可以参加高考,张荞溪、杨玉青和几个同学就铆足了劲学习,不仅自己给自己施压,学校里也针对高考科目加课,“准备了近两年的时间,老师给找来很多题,但盲文版的资料毕竟不多,所以还需要别人读题。”张荞溪的理想是学文学,而且对少数民族文字很感兴趣,她通过盲文、电子书等方式获取各种知识,积累的知识量并不亚于普通高中生。
杨玉青是一个倔强而努力的女孩,她高考前一天晚上十点才睡下,一觉睡到六点多,“老师们此前给加了很多课,题也做了许多,虽然盲文卷子少,但我们做的题并不少。”杨玉青性格很独立,在盲校学习的三年,父母很少在身边陪着,学习上很自觉,一直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对这次考试很有信心。她的母亲魏粉英告诉记者,杨玉青的理想是心理学或法学,可就是不知道填报志愿时,大学能否给她这个机会。因为盲生没有复读的机会,而没有老师指导的自学效率太低,这次高考的机会几乎是惟一。
首场考试顺利答完所有题
昨天上午的首场考试是语文,对两名盲生来说虽然不是特别困难,但却是很可能影响士气的一场考试,张金成和魏粉英都为孩子捏了一把汗,担心发挥失常或时间不够用,会影响后边的几场考试。据了解,语文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使用盲文试卷的她们考试时间被延长到3小时45分钟,直到中午12点45分,她们才在监考老师的搀扶下走出考场。直到此刻等候的人才知道,她们在独立考场中自己触摸试卷,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监考老师会告诉她们时间,但却不会协助读题。
“试题全做完了,比想象的难一些。”张荞溪、杨玉青对语文试卷的看法基本上一致,但值得高兴的是,两人都顺利答完所有题目,杨玉青还提前15分钟写完作文。“答题速度还可以,就是读题和理解很费时间,所以时间有点紧张。”张荞溪说,题目的类型包括选择题、古诗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默写和作文,题型和普通试卷基本类似。记者采访了解到,盲生使用的试卷是“全国卷2”的盲文版,在两名盲生看来,题目比平时做的稍微难一些,古诗填空考的是《阿房宫赋》和《蜀道难》的句子。
备受关注的作文题,两人也都准确分析出了立意,题目是“语文素养的三个途径”。给出一段阅读材料,材料内容为培养语文素养的途径:课内有限阅读、课外大量阅读、社会实践,三选一自拟题目,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按照我们自己的处境,写了这篇作文,希望能得个高分。”首场语文考试,虽然难度比想象的高,但却没有打击两人的信心,反而让她们有了更充足的信心面对后边几场考试。 记者 陈珂
相关专题:又到一年招考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