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 看点有哪些

2016-08-09 10:00:02 来源:北方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高静 字号:T|T
摘要】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首个指标就是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从现在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第15名,意味着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此外,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一个国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不断攀升,2015年位于世界第四。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时间内上升为世界第二,但距离排名第一的美国尚有较大差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未来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将进一步加大,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5%。现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合2000多亿美元,美国是4000多亿美元。过去十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累计投入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解读

  《规划》的5大看点有哪些?

  看点1 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规划提出了12项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衡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指出,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过去科技规划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规划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还谈到双创,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注重在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看点2

  面向2030年

  部署了15个重大科技项目

  规划作了六项总体部署。前两项要求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力争做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在深入实施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李萌说。

  许倞分析称,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长期跟踪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阶段。因此,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领性,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比如重大项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超前技术。

  看点3

  从创新全链条出发突出顶层设计

  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它强调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到中游的技术创新,再到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行全链条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指出,“创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科研只是创新链条的一个环节。本次规划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了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看点4

  北京、上海要建设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规划亮点之一是突出区域创新。“中国各个地区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能力相差较大,不可能齐步走。”吕薇说。

  规划提出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强调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这是一个分四个层次的系统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三是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第四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

  看点5

  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规划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李萌强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说明创新自信增强了。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才有促进创新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走进去和引进来,对丰富创新生态起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将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外资源,探索试行技术移民;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据新华社

  面向2030年再部署的

  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部分重大科技项目

  ——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地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

  ——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后续等深空探测工程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火星环境、地质等研究和生命信息探寻等科学问题,按照“一步实现绕落巡、二步完成取样回”的发展路线,到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

  ——围绕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大规模空间活动任务需求,研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百吨级重型运载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级大直径箭体结构、500吨级液氧煤油和220吨级液氢液氧两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等核心关键技术。

  ——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