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底”咋守护(乡村财务观察)

2016-07-02 17:50:05 来源:人民网 作者:卞民德 责任编辑:董洪贞 字号:T|T
摘要】 老话说,穷家值万贯。农村的“家底”,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细分之下,有资金,有房屋、机械等固定资产,也有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资源。

  乡村财力强不强,不仅事关村级组织能否正常运转,也关系到村集体是否有能力开展村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作为乡村财力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不少乡村的村集体经济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强。但一些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良、管理不善、债务化解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守护好村集体的“家底”,已经形成了哪些好经验,还面临哪些难题?化解村级债务有哪些好办法,还有哪些制约待突破?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并从本期起连续刊出,敬请关注。

  老话说,穷家值万贯。农村的“家底”,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细分之下,有资金,有房屋、机械等固定资产,也有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资源。

  过去,由于管理不规范,不少乡村都有“糊涂账”。随之而来的,则是干群关系紧张,信访压力加大。如今,许多地方依托县乡经管部门,探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干部少了顾虑,群众消除疑虑。

  但是,农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如何既管得住又管得好,依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在山东省齐河县,求解的尝试从未松懈。

  看好钱,也要管好物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关农民利益、农村稳定,必须管严管细

  王鹏的电脑上,全镇73个村的集体“三资”情况,轻点鼠标,便可一目了然。搁在2012年之前,集体资金监管是重头,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单纯管钱的时候相对粗放,没有专人,而且多数村本身没什么经营项目,集体收入比较少。”作为华店镇经管站站长,王鹏感觉工作量明显大了,管的事情越来越细致。“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等等,全部纳入进来。”

  各乡镇的情况,大抵都是如此。在焦庙镇经管站,单从办公室门前悬挂的牌子上,就知道这里涵盖的业务之广泛。

  “全部算起来,我们这有6块牌子,涉及村级财务、土地流转、账目审计等。”站长黄荣泉介绍,很多工作以前没接触过,现在还在摸索。“比如集体资产,有招投标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做了一两个,要学的东西很多。”

  若是单纯一个村,集体“三资”的数量并不大。有的村,一年不过才万儿八千的资金流水,资产、资源的交易也不活跃。但整个齐河县1016个行政村,所有的“家当”加起来可了不得。截至2016年4月底,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5.4亿元,资金总额1.23亿元,资源总面积171.579万亩。

  要想管得好,还得靠制度。齐河县制定出台了农村财务收入、农村财务预决算、农村资产经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凡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的承包合同、招标文书、会计资料等,做到立卷归档、家底清楚、产权明晰。县乡设立专门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县乡村三级财务电算化与县检察院监察室联网共享信息。

  “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政策性很强,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不走形式。”齐河县农业局副局长陈甲民表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牵涉农民的利益、农村的稳定,“抓得细了、严了,才能堵住流失的漏洞”。

  有进展,困难也不少

  村级财务管理已建工作流程,但对于记账、报账应走程序,不少村干部还存在认识偏差

  只有367口人的潘赵村,每年都有5万元的集体收入。这钱要是处理不好,少不得闹得全村不得安生。可这些年下来,没哪个村民因此红过脸。村支书赵建广在任上接连干了16年,屁股坐得稳当得很。

  68岁的赵建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上有镇里代管,下有村民理财小组,做啥事都得经过这两道关。多了个婆婆管着,就能少犯错误。要说红脸不是没有,不过都是在大家商量钱怎么花的时候。等钱花了,谁都没啥意见。”

  “一开始不理解,总觉得我们的钱凭啥让镇里代管,攥在自己手里多方便。”钱不在手里的好处,赵建广慢慢有了切身体会。“现在觉得好,太省心了,给村里办点事,花起钱来理直气壮,不用担心老少爷们起疑心。”

  像潘赵村一样,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模式,已经被大多数农村干部群众认可。与之相配套的是,齐河县1016个村均设立民主理财小组,99.98%的村定期进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先理财、后审批、再入账”的工作流程。

  当然,苦恼也不是没有。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再加上农村的特殊情况,集体“三资”管理也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

  有一次,王鹏和一位老支书“吵吵”了一上午。此前,因为村里打井缺钱,老支书就拿自己的钱垫上。后来村里账上有了钱,老支书就直接把钱拿出来顶了债。按规定,这事得报账走程序。可老支书也振振有词:“我自己的钱,要报啥账?”

  “对财务的理解,什么事该不该记账,还存在一些偏差。”除此之外,有些不合规定的事,却又是农村的现实使然。王鹏也遇到过,比如零工的费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价。“有的劳动力充裕,可能50元,不充裕的得100元,你说拿过来按什么标准给他报,度的把握很难。咱认为不合理的事,在村里边可能是合理的。”

  求长效,还得解难题

  加强对基层经管人员培训,明确“三资”管理中心定位,让管理更规范更专业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业性强,不是随便拉个人就能干。经管部门的难处,在于人员少、年龄老化。齐河县经管中心全部人马9个人,35岁以下的一个没有。而到了乡镇经管站,工作人员还要承担其它任务,很多时候分身乏术。

  “这项工作本该经常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但目前我们的力量的确不足,精力也不够。”陈甲民坦言,经管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得更好。

  为这事,华店镇经管站的8名工作人员,有6人通过自学考出了会计资格证。要知道,他们多是农学毕业,起初学财会的一个没有。焦庙镇经管站的情况稍好些,有3名工作人员属于财会科班生。

  虽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备受重视,但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比如村里的会计,有学习政策、财会知识的需求,但现实中只能通过开会来获得信息,其结果就是吃不透、理解不深。记者也了解到,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相关培训政策缺失和经费匮乏。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已经提上齐河县委、县政府的日程。每个乡镇配备3到5名审计人员,由县财政发放工资。今年以来,县农业局、民政局对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民主管理进行了8次专题培训。

  此外,到底是指导,还是服务,或是管理,乡镇“三资”管理中心的定位,也让很多经管部门工作人员感到困惑。现实的情况,是指导性的工作很少,服务性内容较多,管理上较松。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和业务范围的扩展,有基层工作人员建议,能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部分业务推向市场。“这样既可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管理更加规范,立场上也更为客观中立,避免引起群众的不信任。”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