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林业局局长曹友强向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汇报我市生态林业建设情况和下步打算。据悉,我市“十三五”生态林业发展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以建设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城市为核心目标,形成“一轴一屏、两网两带、三山三水、多极多点、生态间隔”的城市生态发展新格局。
全市新增造林2.33万公顷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完成营造林4.88万公顷,林地面积从33万公顷发展到35.2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从760.89万立方米增加到1098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从36.87%提高到40.01%。2010年,实施了“十绿”工程。以绿景、绿村、绿园为“点”,绿廊、绿屏为“线”,绿城、绿山、绿肺为“片”,绿网、绿肾为“面”,突出路、田、山、水、海、城、村、园综合绿化,构建起以城市为核心,城乡一体化,点、线、片、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2012年,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要求,我市林业提出 “一核四极、一轴三带、一屏多点、生态间隔”的森林城市架构,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构筑起 “山海相连、林河相依、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系统;同年,启动了万亩林场和大沽河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全市共建设生态间隔林场35处,新增造林2.33万公顷,补植造林4800公顷,恢复湿地4000余公顷,有效提高了自然本色和生态功能。
近年来,青岛市现代生态林业建设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造林用地越来越少,耕地造林越来越难、现有林地林木资源存在流失危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造林绿化投入相对不足;资源管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现生态定位监测常态化
“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林业发展将不断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功能,发挥经济效益,体现社会价值。全市林木绿化率稳定在40%以上,林木蓄积量增加到120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14万公顷;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森林休闲体验人数1500万人次。同时,逐步健全管理信息化体系,强化依法治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态定位监测常态化。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四项任务,一是以生态提质、生态保护为目标,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封、造、退、抚、改、护、防等并举,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全面提高生态资源质量。二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逐步建立蓝莓等多种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油用牡丹等木本粮油高产稳产基地建设;利用林地资源空间优势,扶持林禽、菌、草、药等林业立体复合经营;建设一批森林、湿地、郊野公园,开展旅游、医疗、康养、教育、娱乐等活动,构建创新型森林旅游发展体系。三是通过林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等的建设,为林业管理部门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应急指挥服务。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用途管制、生态保护补偿、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国土空间的林业资源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属关系,实行生态红线总量管控、规划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突出水源地、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补偿重点,建立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宜居空间
以大沽河为生态中轴线,以北部山区为陆地生态屏障,构建全市轴屏相连的生态格局。开展荒山造林、村庄绿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带动旅游经济、经济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和产业线。以水系和道路两网为自然骨架,依托沿海防护林带、生态间隔林带两带建设,将散布在城市中相对孤立的生态斑块有机联结,形成广域分布的片状、面状、线状生态林,构建血脉相通的生态间隔体系。科学修复和有效保护北部大泽山山系、东南崂山山系和黄岛山群,修复破损的森林生态系统,重点恢复沿海滩涂湿地,保护海湾景观风貌,加强库塘水源地周边涵养林的建设和管理,增强河流湿地植被自然性和水系疏通性,进一步拓宽城区居民森林旅游的范畴和内涵,形成“多极多点”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宜居空间。
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关于我市生态林业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建议,抓好生态林业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将生态林业建设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规划相衔接。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建设的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林业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林业投融资新机制。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大力发展符合我市林业产业特点的经济树木、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林木加工、生态林业旅游等特色林业产业。 记者 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