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管延安 刘畅/摄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某管道内,温度高达40℃,为做好管内螺丝的标准检测,需工人沿着潮湿闷热的管道爬上爬下,每天持续工作长达10个小时,这就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钳工管延安工作常态。
进入管道不到5分钟就会全身湿透,但对于管延安来说,穿湿透的衣服工作似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他还打趣道:“上下午两大桶水根本不够喝。”
提到钳工管延安,很多人都不陌生。去年4月30日开始,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大国工匠》系列报道,讲述了8位顶尖的高级技工用绝活筑梦的故事,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的管延安就是其中一位,60万颗螺丝零失误,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艺,收获不少“粉丝”,但管延安告诉记者:“做工程技术,少说多做。”
7月20日,记者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会议室见管延安,内敛、黝黑、不善交谈,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可一谈起沉管安装工作,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正在负责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目前已经顺利完成28节沉管对接,海底隧道对接工程已经完成80%。”刚刚从珠海赶回来的管延安告诉记者。
由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建设节点密集、工期紧张,管延安已经记不清几个月没有与家人团聚了。“昨天这个时候我还在伶仃洋的船上,得幸于你们的采访,可以顺道回趟家。”刚刚还对工作侃侃而谈的山东汉子,谈到家庭却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工作中的管延安 顾新成/摄
口头禅“再检查一遍”
18岁时,管延安跟着师傅学钳工,开始只想学门手艺,但他经过20多年勤奋努力,已经精通各门钳工工艺。“目前我在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负责的沉管舾装作业,导向杆和导向托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 管延安对误差的精确数十分在意。
但在深海中操作,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但是为了能够减少误差更好的感知间隙距离,需要脱掉手套,用手面直接触摸,熟能生巧的那份敏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谈到这,管延安下意识地握紧了的双手。
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而管线错综复杂,每一个接点都必须连接到位。如果在沉放时任何一条线出现问题,沉管就不可能完成精确对接,所以每次管延安都会嘱咐徒弟们要“再检查一遍”。
“对于正常工人来讲,检查操作3遍就已经算是十分认真了,但是管师傅一定要多检查几遍才放心踏实,”共事多年的王有祥总觉得管延安得了“强迫症”,对他的做法甚至有些不太“理解”。
管延安还一直在为自己“辩解”:“我是团队的头,如果我不带头检查,带动大家积极性,这工作就没法儿干了。”
只有管延安自己知道如今自身的专注认真,源于20年前做学徒犯错时师傅的“不责骂”,这事儿让管延安觉得像是一个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1996年初,管延安跟师父学习电机维修。“当时在车间师傅让我检查电机板,并嘱咐我要进行多次检查,但是当时年轻疏忽大意,导致电机板烧坏。”现在想起这事儿的管延安仍然心怀愧疚,此后,维修后的机器在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成为烙在头脑里的习惯。“如果当时师傅打骂我一顿,可能我短时间内就忘记了。”说到这,年近不惑的管延安反倒很感谢当年师傅的“不责骂”。
与20年前的自己相比,管延安似乎在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徒弟们身上,找不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他比较担忧,虽然自己手把手教学,但是大学生徒弟们的主动意识好像不太够。
工作中的管延安 王有祥/摄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管延安由于工程建设长期离家在外,单位虽规定每人两个月可以回家一次,但是由于工期紧,积攒着的假期总是不能好好兑现,每年回家两次已是心里最大的安慰,四年过程中管延安仅在家过了1次大年,剩下家里的娘俩在山东“相依为命”,家人难免有怨言。
“孩子小时候不太乐意,但是长大后慢慢明白了,同学经常在儿子面前提到我,他也感觉很骄傲”,提到15岁的儿子,管延安既愧疚又似乎在憧憬着什么,心里盘算着想让儿子将来传承自己这门手艺。
如今的管延安,荣获“全国最美职工”、“齐鲁最美职工”荣誉称号,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管延安有点苦恼:“毕竟我是在工地干活,不是靠说来营生的,只要我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踏实专注就好。”
2013年初,管延安接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建设任务,“隧道施工难度较大,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工作难度、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而更令管延安担心的是,他之前没接触过此类工程,一切是全新的,极具挑战性。
但最后管延安还是选择义无反顾地选择前往。“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要保持不断地学习。”管延安说。
在工程建设期间,管延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当记者问到他和工友们是否有其他业余生活时,他似乎有点难以启齿:“就平时没事儿和几个工友一起打打牌,斗斗地主。”
工作久了,管延安也会觉得枯燥与劳累,但是他会常常憧憬着,等2017年1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成完工后,自己能够亲自体验一把。
工作中的管延安 顾新成/摄
七八本维修日志是徒弟们最惦记的“秘籍”
虽然管延安已是公认的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但仍记录着每天工作学习的心得,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样处理笔记上都是图文并茂,所以在管延安宿舍存放的七八本厚厚的维修日志,这也是徒弟心心念念的“武林秘籍”。当记者提出想“欣赏”下他的维修日记时,管延安一笑:“早就放徒弟那了。”
在管延安看来,在沉管内的安装检查工作虽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举足轻重。每次沉管安装完成后,压载水系统的电动蝶阀和截止阀都要从沉管里拆卸下来送回,经过维修、检测后再次使用。虽然已有了电动打磨设备,但管延安还是习惯自己动手打磨。
参加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后,管延安还在整平船“津平1”上,跟厂家技术人员学习碎石垫层铺设系统的机械原理和部件检修,在“津安2”“津安3”上跟技术主办学习专用锚机和变频器的检修。
当记者问到,如果自己带的徒弟对安装检查工作不认真怎么办?管延安直接回答:“那我也不会带他”。对于选徒弟的标准,他有自己的要求,踏实、认真、有责任感,就像当初20年前他的师父选定他做徒弟的标准一样。
采访结束,记者在聊天时问管延安,是否需要立即赶回珠海继续参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设,他回答:“好不容易回来,我必须回家一趟。”
家,才是支撑管延安能够做到“认真、甘于奉献、不断进取”的动力源头,也是管延安最放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