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要赢得先发优势,需要创新‘打头阵’;要提高群众幸福感,需要创新‘发红利’。”上周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市委常委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新的局面。
为大力弘扬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自今日起,本报将分别从人才支撑、企业担当、机制保障等三个方面,连续刊发“激发创新‘基因’”系列报道,盘点青岛市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凝聚起全市力量,让创新成为每个人身体里最活跃的“基因”,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推动青岛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7月21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同一天签约合作。今年以来,已有国内外20所名校与青岛市正式签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
我们这座城市,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气势,吸引着国内外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加盟,集聚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始于城市创新需要
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支撑和先进科技驱动,而高等教育资源无疑是集聚充沛的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关键所在,这既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器。
“目前我市有高等学校25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专科层次高校8所,成人教育高校1所。”市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刘鹏照说,在这25所高校中,有教育部直属高校3所、省属高校7所、市属高校2所、企业所属高校2所、民办高校9所、军事院校2所。而从在建设水平而言,有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立项建设院校1所。
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市委、市政府把蓝色引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全力向蓝色、高端、新兴产业转型,全力打造“三个中心、一个基地”,蓝色跨越之梦逐一变成现实。而我们这座城市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水平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要求,跟上我们这座城市铿锵前行的节奏显得有些吃力。
回望青岛高等教育的成长史,“十五”期间曾是一个创造过“倍数”概念的时期。在短短5年间,引进高校由无增至4所,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2002年奠基,2004年启用;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2001年建设,2004年主体迁入;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校区2001年奠基,2002年启用……在那之后,受政策所限,引进高校难度骤增。
然而,城市的发展呼唤大批创新人才集聚,市委市政府早在数年前就谋篇布局,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强调,青岛要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必须坚持把人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科教兴市,着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