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旱田电机烧坏8台 莱西店埠镇杏花村苦寻水源

2017-06-29 16:59:21 来源:大众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高静 字号:T|T
摘要】在鲍家庄村的农田里,记者看到一片种植胡萝卜的地里,只收了地头上一小片,多数胡萝卜仍未来得及拔出来。店埠镇杏花村共有135户,耕地面积800亩,面对严重的干旱,杏花村党支部书记崔敬涛筹集资金40万元,新挖两座平塘8000立方米,增加取水水源20000立方米。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前两天岛城下了一场及时雨,村民趁机种上了玉米,但由于前期有效降雨太少,干旱形势依旧在持续,6月28日记者赶赴莱西店埠镇探访发现,村民种植的土豆和胡萝卜等蔬菜出现了发黄现象,甚至有的因长势太差卖不出去。为了抗旱保苗,村民千方百计寻找水源,为缓解旱情,当地政府和村民想方设法调水抗旱,有的村采用“北水南调”和“西水东调”的方式给蔬菜和庄稼“解渴”,位于店埠镇杏花村的一个大池塘给800亩旱田进行引水灌溉,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鲍家庄村民在地头蓄水。

  

  杏花村将三个平塘中的水集中到一个平塘中。

  庄稼“喊渴”叶子发黄

  胡萝卜长势差扔地里

  6月28日记者来到莱西店埠镇探访,沿途看到村民种植的玉米已经长了出来,而路边的土豆也快要成熟,但玉米和土豆的叶子普遍有发黄的现象,看起来明显缺水,“前段时间土豆还长势喜人,现在叶子已经黄了,大葱也是这样,不浇水就蔫了。”在村民崔先生看来,今年特别干旱,而干旱短时间没有缓解的迹象,这几天他愁得吃不好睡不好。

  “幸亏刚下雨的时候把玉米种上了,要是现在种,说不定连芽也发出不来了。”村民李老汉叹息道,虽然小麦早就收完了,但是由于没有有效降雨,干旱缺水玉米眼看着无法种植,这次下雨非常及时,但当地的降雨量只有20毫米,久旱的庄稼仍没有“喝饱”,大家盼望着再次下雨,给蔬菜和庄稼“解渴”。

  在鲍家庄村的农田里,记者看到一片种植胡萝卜的地里,只收了地头上一小片,多数胡萝卜仍未来得及拔出来。“按照往年的情况,现在胡萝卜早就收了,但是今年缺水,胡萝卜长得很差,很多商贩到地头一看,胡萝卜太小,再便宜人家也不收。”一种植户说。记者看到,在胡萝卜地里,随处可见长约10厘米、指头粗细的小胡萝卜,这些都是因太小而扔在地里的。

  地头水沟变蓄水池

  村民就地蓄水

  “葡萄几乎要天天浇水,这样下去真不是办法。”记者沿着大沽河采访的时候,果农张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前几天下雨了,但降雨量实在太小,这几天天也不下雨,抗旱只能靠人力,这几天他天天泡在果园中想办法抽水浇地。

  在店埠镇,鲍家庄村的旱情最为严重,尽管前几天下过雨,但是仍有一些农户没来得及种玉米,虽然旱情严重,但村民们并没有放弃,为了抗旱保苗,村民们想方设法寻找水源,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自救。“这里以前是水沟,现在我们把它一挖,然后打个小井,将水一点一点抽出来,攒在这里面。”村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些水沟下雨的时候有一些积水,雨停后大家第一念头就是把这些积水存起来,为了蓄水村民买来了塑料布铺在水沟里,然后把水抽到水沟中,为了防止“蓄水池”蒸发,他们又在上面覆盖了塑料布,“之所以就地取材,就是因为蓄水不花钱,这样就不用出去买水了。”

  科学调水

  为800亩旱田解渴

  记者沿途探访中发现,到处都是村民忙着抗旱浇地的景象,有水塘的可直接抽水浇地,而没有水塘的只能在地头打井来解决干旱。在狮子口村农田间,记者找到地头上的一口井,两台水泵安在井口,却没有抽水。

  店埠镇杏花村共有135户,耕地面积800亩,面对严重的干旱,杏花村党支部书记崔敬涛筹集资金40万元,新挖两座平塘8000立方米,增加取水水源20000立方米。在杏花村,记者看到一个大平塘,其中存了不少水,还有两个水管不停地往里灌水,平塘边上正安装着5个潜水泵,正往附近农田里浇水。

  此外,杏花村西头有个大平塘,边上有个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泵站,过去该村利用泵站的优势,从事蔬菜种植。因连年干旱,泵站现已无水可供。因为村里的800多亩地都在村东边,为了保证农田用水,一旦平塘内有水,泵站就开启向村东头的农田送水。近半年来,已经烧毁8台电机,这才保证了用水。“

  据店埠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店埠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抗旱工作指挥部,实行镇领导成员抗旱包区域,镇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店埠镇首先对村庄现有水源和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的摸底和状况调查,充分掌握各村水源工程蓄水情况,为下步抗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紧急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做到抗旱有水可用,大力实施挖长塘、大口井等应急水源及输送水工程的建设,保障当前抗旱用水。”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店埠镇筹措资金1810万元,完成了多个水利工程。为保障后屯等缺水严重村庄种植的胡萝卜及时浇上水,镇政府调配送水车300余辆,分别在店埠村南平塘、李家横岭村东机井、杏花村西平塘、狮子口村北机井等几处为供水点,全天24小时不间断供水。

  据了解,店埠镇已有17个村庄5691户19919人吃不到自来水,为此,镇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为保障群众饮用水,在天同太阳城社区东南打260米深水井一眼,并配套供水、净水设施,在东黄埠村西打150米深井一眼,积极协调村庄内纯净水加工点,定时到无水村庄送水。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通讯员李晨 报道

  半岛都市报6月28日讯 前几日,雨水如约而至,青岛“干渴”缺水的现状却并未明显缓解,“珍惜每一滴水”仍然需要每个市民的参与和支持。这一点,湛山街道的居民们正在践行着。六七个水桶、3个清洗池……在这些小小细节中,没有什么刻意的筹划,只有日常的点滴,却传递出一种节约用水的文明风尚。

  说起节水,家住太平角六路的杨桂芝一家绝对是典范,73岁的她跟老伴、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起居住。走进杨桂芝家,大大小小的一排水桶非常瞩目。杨桂芝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水桶可是都有一番“大作用”:两个大白桶专接净水器废水,4个小水桶装的是洗菜淘米水,还有1个大盆则是洗澡水的专属容器。从2008年开始,杨桂芝家的水桶数目就一直维持在7个左右。凭借这些桶,“我们一家五口人走上了‘系统化体系化’节水的道路。”杨桂芝笑着说道。

  杨桂芝家有100多平方米大,“我每天都会拖两遍地,家里也养着许多花草,隔几天就要浇一次。”这些用水都是必需的,而即便如此,他们一家5口人每月的用水量也基本不超7吨。“直接用马桶冲水基本耗水约3~6升,我们家净水器废水和洗澡水我都存起来用来拖地、冲马桶,基本上就够了,马桶冲水功能基本用不着。”她的家人也都坚持节约用水。

  在“湛爱之家”华严一路助老食堂里,每逢午饭,食堂里的餐盘碗筷就要经历一场“神奇”的洗刷之旅。中午12点以后,老人们用餐后会自觉将餐盘收拾好,并将其放入门口附近的3个清洗池中最靠边的一个,开始了餐盘碗筷的洗刷之旅。“为了节约用水,清洗餐具我们都采取干刮、浸泡、集中清洗三步进行,老人如果没有将残渣倾倒干净,我们就再仔细刮一遍,这样易于清洗,用水自然也少。另外,集中清洗的方式既可以避免多次用水浪费水,也有助提高清洗效率。”食堂周师傅告诉记者。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