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强市步伐,工业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显著提升。11月5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德州专场。发布会上,德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长民介绍,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56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4.7%、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8.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均位于全省前列。
据了解,今年,德州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壮大工业实体经济,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选项、头号工程”,优选排头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推进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高端装备三大优势骨干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先导产业,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医养健康三大新兴服务业实现“三三倍增”,集中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德州编制了九大产业行动计划,成立了专门推进机构,出台了《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
刘长民介绍了具体举措,首先,抓大企业,培植主导产业。全力抓一批立市立县大企业,力争3年内营业收入过500亿元企业实现突破、过百亿元过50亿元30家。哪个企业过百亿,市委、市政府敲锣打鼓去祝贺。一是聚要素。集聚全市资源向九大优势产业倾斜,建立财政、土地、投融资等保障机制。积极对接国内顶尖投行、大院大所、标杆企业、先进地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断为九大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二是延链条。做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紧盯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强链补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优布局。坚持全市产业“一盘棋”,布局“一县一支柱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聚焦2—3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链主企业为主导、上下游协作联动、产业链配套延伸的优质特色产业集群。
抓大项目,培育梯次企业群体。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实施好“四个一批”,即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从市级层面谋划推进具有支撑带动力、发挥“压舱石”作用的重大项目。一是支持骨干企业“跨越登峰”。加快“双50强”企业培育,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并购、联合等做大做强。二是培育高成长企业“热带雨林”。支持企业争当细分市场冠军,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创造更多全国乃至世界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促进小微企业“春笋拔节”。按当年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1.5倍比例,调整补充 “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力争年新增规上企业200家以上。四是推动创业创新“孕育萌生”。认真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培育小微企业发展苗圃。
抓“双招双引”,强化企业有效投入。围绕产业“三三倍增”计划,绘制招商图谱、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招大引强。一是加强招商力量。培育优质招商人才队伍,聚焦京津、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实行蹲点招商,充分利用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二是创新实行招商“新打法”。紧盯科学家,聘请高校院所应用研究型专家当招商顾问;紧盯金融家,聘请银行投资公司顶级分析师,搞好产业链条设计,撬动基金、链接企业、引进项目;紧盯企业家,招引央企、国企、双“500强”企业,加强对接合作,对接合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引爆点。三是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落地前实行指挥部推进,建设期实行“项目经理制”,建成后实行首席政府服务官制(CGO),确保项目有人管、快落地、早达效。
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发展活力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引擎,让科技翅膀硬起来。明确“一个导向”,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两个重点”,即解决制约创新转化的两个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经理人制度,二是在全省率先建设中试基地。抓好“三个融合”,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用,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抢占“四个新赛道”,一是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强力抓好新基建,加快推进集群上网、企业上云、园区上线,每年评选10个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10个数字典型应用场景、“数字众创10强”。抓好企业技改,给予现有企业搞技改的奖励政策,像招商项目一样兑现。二是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双碳”战略,加快编制碳达峰实施意见,落实好“两高”五个减量替代政策,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三是抢占平台赋能新赛道。树立平台思维,围绕产业打造公共应用、标准监测检验、人才产业对接等平台,积极推动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四要抢占科技金融新赛道。实施金融畅通工程,完善全链条金融服务机制,企业研发阶段有天使基金,转化期有风投基金,产业化阶段有各类基金,建设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金融资源畅通示范区,打通上市通道,助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张建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