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吊装技能大师王应库
“幸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那么总被幸运眷顾的人呢?他就不仅仅是有准备,而是有实力、有绝招儿了的强者了。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吊装技能大师王应库就是这么一个人。
自从2010年带领中电建核电公司代表队在第一届全国吊装技能大赛上夺得全国吊装行业第一个技能竞赛冠军,王应库十年来带出了一大批技能新秀,在每年的全国或行业大赛中都拔得头筹,成为吊装行业的明星团队、获奖专业户。王应库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攀上了他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王应库有什么绝招儿呢?
战雪原、斗低温,没有干不了的活儿
十二月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气温已降至零下30度,茫茫雪原上耸立着不断长高的鄂温克电厂。
“他正在百米高空对80吨塔吊进行拆除作业。”项目部机械公司负责人鹿伟告诉笔者,“把这样艰苦和困难的工作交到王应库手里,放心。”
艰苦和困难的工作总是会交到他的手里。在重达3400吨的汽轮发电机定子吊装中,他苦心钻研大型设备的吊装方案,最终确定鄂温克发电机定子的吊装选用国内较先进的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卸车和就位。提升装置是通过96根钢索对定子进行吊装,系统复杂,他是鄂温克项目部为数不多使用过此套专用工具的。在他的指挥下,#1机组定子吊装用时3时20分,这个速度令同行业叹为观止。但他在吊装过程中发现钢索的疏导存在问题,为解决此难题,他立即组织人员成立专门的QC小组,研究定子吊装钢索疏导装置的制作,通过他的策划设计,在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钢索疏导装置很快研制出来。
2010年10月23日12时50分,鄂温克电厂#2机组汽轮机定子在他的指挥下顺利吊装就位,研制的钢索疏导装置效果理想,设计合理可行。整个吊装过程仅用时2时45分,创造电建二公司利用液压提升装置吊装定子最快纪录。
学原理、练操作,没有做不成的事儿
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学习国内外大型起重机械的构造组成和电气原理,练就出对机械能操作,能组装、能调试的全能人才。
2008年,电建二公司新购的号称“亚洲第一吊”的900吨履带吊到天津北疆项目部服役,在机械还未到现场,他就向厂家索要说明书研究起来,在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或问其他人,或打电话向厂家询问。等履带吊运到现场组装时,他已经得心应手,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和调试。
目前,电建行业主要施工机械大都是引进世界上较先进的机型,如德国400吨等履带吊,他在与国外专家配合组装期间,娴熟的技能、工况变更的施工速度令国外专家赞不绝口。
电建施工现场艰苦,高温高寒气候对大型设备的吊装影响较大。2010年12月,鄂温克地区气温已降至零下30度以下,80吨塔机要调往印度项目工地,拆除任务刻不容缓,身为党员的他身先士卒在一百多米高的塔杆上忙碌着。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吹透了身体,穿着厚厚靴子,感觉就像赤着脚一样冻的生疼。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领吊装小组仅用了十天就顺利拆除完毕。他在工作中总结出大型机械冬季严寒施工及吊装经验,在全公司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添补了电建二公司在严寒地区冬季吊装施工的空白。
传经验、共进步,没有学不会的人儿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王应库作为公司培养起来的蓝领专家,力推“学习风、团结风、互助风”,培养队员们对所在岗位的热爱和创新精神,其中“点子会议”便是他打造出一流团队的一个法宝。
点子会议,就是每个星期五下午举行的点子会和学习会,王应库有很多技术改造项目最初就是出自这个会议。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总结工作情况并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如果这些难点能够当场解决,当事人就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如果这些难题自己解决不了,大家就一起支招;如果当场讨论还不能解决,那么大家回家思考,第二天再接着探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会议的下半部分是交流学习,主要学习技术。如果有人对新机器的组装和调试感到有困难,或是原理弄不懂,那么已经掌握的同志就负责讲解分析,直到在场的成员都弄懂为止。
王应库的助手李副班长非常喜欢这种提升团队水平的方法。他说:“大家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王班不仅自己好学,好创新,而且带动大家都参与其中。”
王应库说:“我的团队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起重机械,大家热衷于学知识、学技能,谁也不服谁。如果在机械组装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没解决,队员们整个晚上都睡不好觉,我们的一些创造发明就是这样拿下来的。”
有志者,事竟成!厉兵秣马终载誉而归
2010年9月,由中国建筑业协会石化建设分会、中国化工施工企业协会、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和中国建筑业协会核工业建设分会六大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吊装技能竞赛”在徐州举行。凭着出色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判断能力,专业技术过硬的王应库被选为中电建核电公司代表队的起重指挥,组建选拔参赛队伍后,留给他们的,只有短短1个月的训练时间。比赛用的机械是280吨的履带吊,而因为条件限制,公司提供给选手训练的,是一台70吨的吊车。所有的比赛设备,都要按比例缩小,制作了简易的模拟件,来进行模拟训练。
重重的困难,反而激发了参赛选手们的斗志。在徐州,王应库说:“我们来是为公司争荣誉的,目标当然是第一。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我们就要豁出去拼一把!”他拉着队友们,搬进了训练场地所在的单身宿舍,早晨一起跑步锻炼身体,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饭,晚上一起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形影不离地投入了到训练中……
外行人看起来,吊装是个粗活。但对吊装人员来说,粗中有细,才是他们工作的精髓。粗,展示的是机械的力量与速度;细,体现的是他们的创新与智慧。
为提高训练效果,教练组对比赛项目在图上进行讲解,并在训练场地按比例放样,同时提高训练的难度,向着更高的极限挑战。按照比赛的要求,吊装设备穿杆时,设备与两侧标杆的间距为10公分。但在实际训练时,他们把这一数字一再缩小,行走路线也不断加大难度。同时,根据训练的情况,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取得一致意见后,马上改进实施。
9月17日,检验选手们水平的时刻到来了。根据事先制订的战术,在预赛中,他们采用稳中求快,确保不碰杆扣分的战略。结果选手心理压力过大,不但用的时间较长,还出现了碰杆的失误,明显不在状态。预赛结束后,他们在28支队伍中只排在第9名。这个成绩,大大低于平时训练的水准。
18日下午3时30分,决战时刻到来了。变幅、起落钩、摆杆……指挥的哨子清脆响亮、吊装指挥手中的红旗和绿旗不断变化着动作,280吨履带吊长长的臂杆,吊着重达15吨的履带,稳稳地穿过了最后两根标志杆,准确地安放到指定位置……
18分53秒!王应库发出停止信号。不可思议的用时,几近完美的表演,使得全场观众和裁判情不自禁的站立,为他们长时间的鼓掌,他们成为惟一没有碰杆的队伍。综合理论考试成绩,他们最终以79.75分的总成绩赢得全国首个吊装团体冠军。赛后,王应库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鲍尔・莫里亚有两首流传较广的轻音乐作品,《总有输了的人》《全部属于优胜者》,起重指挥出身的王应库和他的徒弟们就是用口中的哨子吹出清晰而简单的音符,在一次次紧张而激烈的吊装技能竞赛中,打败“输了的人”成为胜利者的。让我们回过头,一同欣赏他们一路走来留下的那一串闪光的足迹吧:
2010年第一届全国吊装技能竞赛,夺得我国首个吊装业技能竞赛团体冠军;2011年中电建协第二届吊装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冠军和履带起重机个人赛冠军;2012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吊装团体亚军;2013年获得中电建协第三届吊装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2015年电建协获得第四届吊装技能竞赛个人和团体冠军;2017年获得中电建协第五届吊装技能竞赛理论成绩、个人比赛和团体比赛“三冠王”;2018年获得第五届全国吊装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三名;2019年获得中电建协第六届吊装技能竞赛个人比赛冠军和团体比赛亚军;2020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吊装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亚军。(阚金剑 通讯员 董卫强 刘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