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佳苑社区因李村河而得名,经过整治,李村河风景如画,成为周边居民健身休闲好去处。
饭香四溢、欢声笑语,中午时分,青岛市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的便民食堂一派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食堂。用餐的居民纷纷起身,一边热烈鼓掌,一边围拢过来。总书记和大家亲切握手,与就餐居民热情交流,问大家吃得好不好、价格贵不贵,又走到餐桌前俯身察看,来到售卖窗口察看饭菜品种。总书记肯定地说,都是很有营养的,也很卫生,做得也很好——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流佳苑社区视察时的“点赞瞬间”,至今仍深深定格在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的脑海中。
李存业和同事们牢记总书记“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嘱托,将其化为社区治理的各种探索:以居民需求为中心配置资源、服务,引导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唱主角”……日前,记者来到上流佳苑社区,以“社区服务员”身份蹲点采访,探究社区新变化。
“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一键送餐”圆了社区老人的心愿
要说上流佳苑居民对社区最满意的地方,社区食堂肯定能算其一。
5月19日中午,记者来到上流佳苑社区的便民大食堂,一看饭菜便是满心羡慕:14元一份的炸黄花鱼,4元一份的酸辣土豆丝……菜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午餐高峰到了,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背着书包的学童陆续走进食堂,记者就当起食堂服务员,一边清理餐桌卫生,一边与就餐居民交流起来。
“食堂的饭菜好,总书记都点赞!”端着餐盘落座后,65岁的居民李昌方自豪地回忆,2018年,自己向总书记汇报说,社区60岁以上的居民在食堂吃饭,一顿10元钱的饭菜社区补7元钱,总书记听了很高兴,说都是很有营养的,也很卫生,做得也很好。
记者注意到,一名食堂职工拎着一只装着餐盒的塑料袋走出大门,便向食堂负责人康保兰询问究竟。“那是我们面向老人和行动不便者推出的送餐到家服务。”康保兰解释。
去年年初,为应对新冠疫情,上流佳苑居民居家隔离防疫,党员、志愿者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和行动不便人员义务送餐。隔离结束后送餐停止,老人们通过党员、志愿者、社区食堂等多种渠道向社区两委传递了一个心愿——能不能把送餐继续下去?
“上流佳苑社区60以上的老年人超过500人,占社区人口的1/3,老人大都不会用手机叫外卖,一旦身体不适,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在社区党委会和居民议事会上,李存业把老人们的送餐建议提了出来,得到了参会党员和居民代表的一致同意,认为这恰好体现了总书记“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在考察调研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呼叫送餐方式后,今年上流佳苑借安装居家一键呼叫系统的机会,正式开通一键送餐。现在平均每周都会接到几十单送餐申请。
得知住在5号楼的90岁老人李福方中午呼叫送餐,记者陪同送餐员王萌萌一起去送。来到李福方老人楼下,王萌萌往楼洞口的摄像头前一站,单元门“滴”一声打开了。“以前送餐时手上拎着饭菜还要找钥匙,很不方便,今年小区在每个单元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安全多了,方便多了。”王萌萌说。
居民的需求在哪里,哪里就是发力点。疫情期间,人员进出社区要严格控制,经过三次居民代表大会和党员议事会,社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今年年初召开的居民代表大会上,居民建议治理高空抛物和车辆占道,社区又安装了AI视频监控系统。2018年起,上流佳苑陆续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十余项智能化建设。
“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垃圾分类流动红旗换来百元餐费补贴
从李福方老人家中出来,记者在17号楼下注意到三个一米多高的大木箱,不时有居民拎着小桶向里倾倒些什么。
“这是社区的厨余垃圾堆肥处。”李存业掀开桶盖查看。“经过60天的堆肥,这些菜叶果皮就能变成绿化肥料,直接用在社区绿地,实现循环无害化利用。”他告诉记者,今年初社区设置了这个堆肥点,最初无人问津,现在大伙儿主动送垃圾进桶,垃圾分类的理念慢慢培养起来,社区正在考虑多加几个堆肥桶。
垃圾分类并不容易,怎样激活居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社区治理中唱主角?李存业思来想去,还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
上流佳苑社区实施“1+3+N”党员精准联户机制,以社区党员为核心,物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共建单位党员三部分共同组成网格小组,一个小组至少联系10户群众。“小组成员熟悉社区情况,动员能力强,能快速发掘热心参与社区工作的居民。”李存业说,去年4月,仅几天时间,社区就组建起了由34名志愿者、19名楼长和19名物业工作人员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队,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督导。
热心居民成了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的“种子”。记者来到上流佳苑绿色博物馆,见到了正在制作环保酵素的社区居民李琛。“把3份鲜垃圾、1份红糖、10份水混合起来,每天搅动一次,发酵3个月,得到的液体就是酵素,现在可是社区里的‘抢手货’。”去年,在社区举办的一场健康讲座上,李琛听社工介绍了这个小配方,回到家就开始试制,成功后又带动街坊邻里一起做。现在,社区每周都会邀请包括李琛在内的志愿者和热心居民集中制作两次酵素,并把做好的酵素液分发给居民当花卉肥料等。亲身体验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大家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记者注意到,上流佳苑社区内的垃圾桶旁都放了一个小桶,居民们倒垃圾时会把分好类的柑橘、橙子、西瓜等果皮倒进去,主动参与到“酵素手作”项目中来。
“这是我们社区的垃圾分类流动红旗!”李存业指着挂在2号楼楼前的一面红旗说,为了更广泛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社区推出了垃圾分类点位评比。通过日常巡查、不定期抽查,社区两委组织每月给各楼座评比打分,得分超过90分的楼座不仅会获得流动红旗,还有物质奖励——每户居民可以获得100元的食堂餐费补贴。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起来了,现在小区19个楼座56个单元,几乎每个月都有超过50个单元能获得流动红旗。
在所有居民的共同参与下,社区整体环境变得更好,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在李存业看来,这既是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行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形成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庄户耍”请来了舞蹈家
上流佳苑社区东门的小广场上,悠扬的曲声传来,广场舞阿姨们伴着节奏轻舞。一曲终了,身穿红风衣、头顶红卷发、脚踩红运动鞋的曲玉花下场休息,记者凑上去称赞:“跳得真好。”67岁的曲玉花捂着嘴笑了:“俺们是‘庄户耍’,多亏有老师的点拨。”
眼下,上流佳苑正筹办文艺晚会,社区的老年舞蹈爱好者忙着彩排舞蹈节目《幸福赞歌》,大家都盼着拿出像样的作品抒发内心的喜悦。
“看,那就是我们的专业老师!”曲玉花把手一抬,指向不远处与队员们交流的一位女士。她是青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院长、青岛舞蹈家协会主席乔红。
青岛开放大学与上流佳苑社区是一街之隔的邻居,在去年夏天一次对接活动中,双方的需求一拍即合:青岛开放大学计划整合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而上流佳苑的老年人多,对老年教育需求强烈。今年3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在上流佳苑成立老年大学社区学院,位置就在社区服务中心,今年下半年就要招生了。
“民族舞、诗词、篆书、声乐、彩铅画、口哨、青岛非遗等97门线下课程,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乔红打开手机给记者展示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课程,并介绍现在他们还开发了老年教育线上平台,平台上有4万多个老年教育课程和资源,“不仅把教育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还要送到老人的手掌上”。
同样在家门口见到大专家的,还有社区居民王春梅。“我是高血压‘老病号’了,以前看病开药要去十几公里外的大医院。”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拎着药袋子从上流佳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回来。
上流佳苑社区远离主城区,周边医疗机构缺乏,家门口就诊难一直是社区居民的心病。2018年11月,在区卫健局的统筹规划下,距离社区只有15分钟路程的上流佳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成,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居民们的就医体验提了上来。“开药、体检能在社区解决,三甲医院的专家还在中心长期坐诊,不用为了看专家东奔西跑了!”
资源聚集还不是终点,让服务流程更优化是上流佳苑工作新的着力点。比如低保办理,以前申请人需要备齐9份材料去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办理,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多月。2019年,李沧区在青岛率先推进社会救助“一证办理”改革,把低保审批权委托下放到街道,提交的材料减少为3份。社区安排服务人员提供转办服务,流程缩短为12个工作日。能网办的就网办,能代办的就代办,现在来社区服务大厅办事的群众少了一半。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小道步入社区,察看社区整体环境和居民居住情况。对城市和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如今,社区服务有的从无到有,有的则是愈加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医疗资源更加优质,流程再造让办事更加便利。
社区治理的进步过程,也是问题不断涌现、又不断被解决的过程。站在社区服务大厅,望着稀稀拉拉的人群,李存业的心里并不满足:网办代办是否造成了新的痛点?面对短期难以满足的需求怎样减少居民的不便?哪些服务还有继续优化的潜力?新问题不断涌现,答案也在探索中逐渐清晰。(记者 张晓帆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