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后,各地都开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项重大的任务,青岛也不例外。在国家扶贫标准(2736元)、山东省扶贫标准(3322元)基础上,青岛将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提高到4600元,精准确定6.5万贫困人口。
半岛都市报从今日起推出“精准扶贫”看青岛系列报道,在精准绘制动态“扶贫地图”基础上,围绕青岛扶贫特点,多视角反映青岛脱贫攻坚的经验成效、贫困地区人群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以及当前扶贫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全面见证青岛2016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底经济薄弱镇、村和贫困村全部摘帽的扶贫总目标的实现。
10个经济薄弱镇、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经济薄弱村、6.5万贫困人口……这是2014年青岛市以高于国定、省定贫困标准精准识别的扶贫目标。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虽然已经有3.9万人脱贫,但青岛的脱贫任务依旧艰巨。为了顺利实现既定目标任务,青岛市扶贫开发打出“组合拳”,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凝聚各界合力,在精准扶贫方面频出实招。
“青岛市提高了扶贫标准,将市级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确定为4600元,分别高于国定、省定贫困标准68%和38%。”青岛市扶贫办副主任张建东告诉记者,青岛市扩大了识别范围,在识别省定贫困村的基础上,将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村和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地保护、粮食主产等功能的经济薄弱镇,全面纳入识别范围。
最终,青岛市确定了10个经济薄弱镇、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经济薄弱村、6.5万贫困人口,其中省定贫困人口3万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其中有低保户9千户共1.7万人,有在校学生共7800人。从致贫原因看,因病、因残致贫2.5万户,占71%。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3.8万人,占58%。根据计划,从2014年开始,三年内每年减贫2万人,到2016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贫困镇村全部摘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市在精准扶贫方面频出实招。
根据要求,到2017年,经济薄弱镇实现“三有”目标,即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所在区(市)平均水平。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达到“五有”标准,即有健全的领导班子、有明确的发展路子、有特色主导产业、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收入大幅增加,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到2020年,经济薄弱镇主导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镇容镇貌显著改善。贫困村、经济薄弱村特色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达到美丽乡村标准,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村级组织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户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2015年开始,青岛市财政将扶贫资金由原来的每年3000万元增加到1.3亿元,区市配套2000多万元。市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1亿元,对每个经济薄弱镇转移支付200万元,对每个贫困村安排财政扶持资金40万元,专门用于产业开发,增强“造血能力”。2016年,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从上年的1.3亿元增加到3.45亿元,增长了1.65倍。各区(市)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47亿元,增长5.3倍。下一步,对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的财政支持将一次性拨付3年扶持资金。
“今年,青岛市要率先实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张建东说,经过两年努力,已经有3.9万人口实现脱贫。为了实现脱贫目标,青岛市在精准扶贫方面频出实招。“虽然本市还有贫困人口1.04万户、2.6万人,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老弱病残’特殊贫困人口比例大、贫困人口相对分散等,精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可喜的是,如今,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吹响扶贫攻坚战“集结号”。各区市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实现全覆盖,薄弱镇扶贫发展规划、薄弱村和贫困村发展对策、贫困户帮扶方案全部编制完成,明确了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了可持续跟踪的精准脱贫计划。(半岛记者 郝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