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结构调整势头良好 猪价后市没有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2016-04-08 14:43: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阎家鹏 字号:T|T
摘要】4月7日上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主题为“玉米结构调整和生猪生产形势”的发布会,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叶贞琴主持发布会并就玉米结构和生猪生产形势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4月7日上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主题为“玉米结构调整和生猪生产形势”的发布会,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叶贞琴主持发布会并就玉米结构和生猪生产形势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

  叶贞琴:关于玉米结构调整,我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为什么调?这主要是基于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特别是东北地区库存压力较大,市场价格也下降了。具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快速发展。我国粮食“十二连增”,玉米的贡献最大,是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面积增加2.1亿亩;产量增加2175亿斤,占同期粮食产量增加的57%。二是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玉米饲用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激增。受国内外价差影响,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逐年增加。去年,玉米进口473万吨,同比增长82%,同时非配额管理的高粱进口1070万吨,同比增长85.3%,大麦进口1073万吨,同比增长98.3%,木薯进口938万吨,同比增长8.4%,玉米酒糟进口682万吨,同比增长26%,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针对这些问题,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玉米结构进行调整。

  第二,怎么调?总的考虑是,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

  在调整区域上,重点是“镰刀弯”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四五积温带的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这一区域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区的部分地区。2015年这一区域玉米面积1.56亿亩,比2005年增加7000多万亩,是过去10年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这一区域有部分是玉米非优势产区。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两点考虑:一是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多处在农牧交错、高寒高纬、坡地岗地、沙重盐重、跑水跑肥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年际间波动大。二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少地方土层偏薄、土壤贫瘠,种植玉米不仅不经济,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区域生态环境。所以,积极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不仅适应社会需求,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调减目标上,去年11月,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计划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

  在调整路径上,做到“六调”。一是适宜性地调。重点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区的玉米,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二是种养结合地调。重点是粮饲兼顾,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以养定种,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三是生态保护地调。重点是调减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果桑茶等经济林、牧草饲草等,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种地养地结合地调。重点是东北地区恢复大豆玉米轮作,因地制宜发展苜蓿玉米轮作,华北地区实行冬小麦夏花生(豆类)复种,发挥豆科作物固氮养地的作用。五是围绕市场调。重点是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行订单种养、产加销融合。六是有保有压地调。在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的同时,还要稳定玉米核心产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玉米产能。

  生猪养殖户应提高风险意识,理性补栏

  叶贞琴:关于生猪生产形势,我也介绍两个方面情况。

  第一,当前生猪生产情况如何?农业部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问题,抓生产保供应,抓监管保安全,抓转型保生态,总体上生产水平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一是形成了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十年时间猪肉产量增加了近1000万吨,基本上满足了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城镇化提升带来的新增消费需求。二是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畜禽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特别是近几年生猪养殖中使用“瘦肉精”基本杜绝。

  三是养猪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已经达到4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快速发展,千家万户分散养殖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养猪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生猪养殖场户年平均出栏规模小,还有55%的出栏肥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小散户提供。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特别容易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况,加剧生产和市场波动,保障均衡供给难度很大。从畜牧业发展环境看,环保压力对规模养殖的约束趋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疫病对生产冲击不能掉以轻心,畜产品进口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如何看待当前生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变化一头连着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中央关心,社会关切。从生产看,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占全球产量近一半。全国有近4000万个养猪场户,养猪业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养猪收入是农民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从消费看,猪肉是最主要的肉食品,在肉类结构中占64%。2015年猪肉人均占有量40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总的看,是前三年价格长期低迷的反弹,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因为养殖效益较好,规模场户补栏积极性开始恢复,有利于增加后期猪肉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尽管猪肉价格的高位运行将维持一段时间,但随着生猪出栏的逐步增加,猪价将逐步趋稳,暴涨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强化信息监测和预警,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指导服务等多项措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生猪养殖有过热的迹象,对于养殖场户来说,要提高风险意识,既要理性补栏,不能盲目扩大产能,也要适时出栏,不要压栏惜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