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品暗藏糊涂账 专家:食用不当会有害

2016-10-15 11:40:41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高静 字号:T|T
摘要】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然而总有一些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去骗老人的养老钱,这其中,鱼龙混杂的养生保健品就是一个重灾区。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关注度高又欠缺常识,这无疑使他们成为营销人员眼里的一块儿“肥肉”,于是在花样百出的忽悠之下,不少老年人不惜花重金买来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强身健体”,可结果往往是赔了健康又赔钱。

 

 

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然而总有一些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去骗老人的养老钱,这其中,鱼龙混杂的养生保健品就是一个重灾区。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关注度高又欠缺常识,这无疑使他们成为营销人员眼里的一块儿“肥肉”,于是在花样百出的忽悠之下,不少老年人不惜花重金买来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强身健体”,可结果往往是赔了健康又赔钱。

记者走访

披上“低调”外衣侵入老年人生活

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又是胶囊,又是药酒,还得搭配着吃,一下子又花了6000多块。”市民刘女士一边向记者展示着父亲“高价”买来的保健品,一边忍不住向记者抱怨,“花钱无所谓,关键吃了这么长时间也看不出效果。”如今,“老年保健品”已成为不少家庭中的敏感字眼,老人听之“两眼冒光”,儿女闻之“火冒三丈”。刘女士告诉记者,不论她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保健品总是无孔不入,时不时就有新的产品出现在家里,加起来少说也得花了七八万元,不管用也就算了,还耽误事儿,不知老父亲是怎么被“洗的脑”,将保健品视为“神药”,身体不舒服,不愿去医院,而是去找卖保健品的推销员,提起这事儿,她就烦恼不已。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的老年保健品市场,早已不是那个满处挂横幅写疗效、看见老人就推销的“张扬”年代,售卖方式更加“低调”、隐蔽,让老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泥足深陷。

日前,在南开公园、澄江路公园、人民公园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位正在晨练的老人,其中表示接触过保健品的老人占到九成,涉及治疗“耳聋耳鸣、头晕目眩、心脏病、糖尿病、三高症、皮肤瘙痒”等诸多方面。不仅如此,接触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老人是在自家报箱里看到宣传单,觉得疗效神奇,主动打电话询问;有的老人是在社区免费量血压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被邀请参加养生课堂、领取礼品;有的老人则是在路上接到“免费理疗”的体验卡,走进保健品贩卖点……

 

 

分析原因

为何老年人容易上当?

中国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首席心理咨询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单学娴分析说,老年人热衷购买保健品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老年期是指60岁至衰亡的这段时期,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或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老年期个体常会呈现出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出现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表现,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会降低。保健品公司很少去骗年轻人,就是因为年轻人明辨是非能力强,不会轻易相信。

2老年人常常社会交往减少、信息闭塞,日趋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对于社会上层出不穷、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各类骗术了解不多,容易上当受骗,从而成为被欺诈的“高危群体”。

3有的老人出于对生命终结的惧怕出现死亡焦虑,也有的老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慢性病多发,比年轻人更加关注健康,健康的意识逐步增强,怀着强烈的重获健康、延年益寿的内心期望。由此,使得保健品公司有机可乘。

4老年人积攒了一定的积蓄和养老金,也有独立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常被保健品公司盯住,成为推销的重点目标。

5老年人的生活重心从工作岗位回归家庭,此时对情感的需求凸现出来。特别是现代社会的老年人,子女少又不常陪伴在身边,最大的情感问题是孤独、缺乏关爱,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保健品公司利用老人需要陪伴、需要向人倾诉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乘虚而入,组织各种活动,让员工一对一服务老人,投入时间和情感,陪伴老人、和老人聊天,很容易从情感上突破老人的防线。本质是让老人被情感打动,丧失理智的判断能力、落入圈套,自觉自愿购买各种保健品。甚至,有的老人买了昂贵的保健品后,明知上当受骗了,但还是愿意继续参加保健品的推销活动,原因就是老人虽然经济上受了损失,但孤独感被冲淡,情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6此外,有的老人容易被保健品公司“花钱买健康”的“流行观念”所误导;有的老人自尊心强、爱面子,觉得自己享受了他人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过意不去;有的老人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头脑发热、盲目跟风,觉得大家都买了,自己买了也是没错的;也有一些老人经济能力比较弱,甚至爱贪小便宜,从开始的“免费体验”到后来的“打折促销”,最终落入了“温情陷阱”。

老年人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可避免地心智钝化呢?单教授建议说:首先要让大脑保持工作。脑力训练可以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趋势。“用进废退”这句话不但适用于学生,更加适用于老年人。所以老年人可以多做一些玩牌、填字锻炼大脑的游戏。同时,老年人要加强社会交往,不断接收各类时事信息。平时多向老年人宣传一些骗子的行骗手段,讲一讲诈骗公司是如何一步一步“洗脑”的案例,使老年人提高警惕,加强防骗意识。在生活中,还要注意让老人摆脱孤独感,老人自己要多参加老年大学、体育锻炼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子女也多抽时间多陪陪老人。社区可以组织老人参加一些娱乐和公益活动。

 

 

“银发陷阱”有哪些套路?

既然是块儿“肥肉”,各商家自然不断翻新招法,以期达到最佳销售效果,正所谓“招数有的是,就怕你不来”。

第一步:

接触老年人

送礼品、免费体检索取老人联系方式

要推销当然要先找到可以推销的人,最常规的套路也是屡试不爽的便是通过送餐巾纸、洗衣液、米、面、油等小礼品或免费体验让老人留下联系方式。在记者随机采访的50位老年人中,有26位老人就曾经因此留下过自己或家里的电话。其次,13位老人曾经参加过小区里的体检活动,登记了自己的住址和电话。当中最奇葩的当属有位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推销员是通过“送错礼品”进到她家里的。

这位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今年81岁,身体还算硬朗,平时她和老公都要上班,白天一般都是老太太自己在家。“前些日子就有个女的拿着一小瓶油和一小袋米来敲门。本来我妈跟她说找错了,但那个人说既然拿来了就是缘分,非让我妈把东西收下,老人推托不开,就让她进了门,谁知越聊越亲,还留下了一盒高钙片,说是送给我妈保健腿脚,要是喝着好,可以找她买,还能给打个8折。”说到这里,这位女士充满了无奈:“这不就是推销产品吗?”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直接送实物,不少公司还升级了招数,送旅游体验。 76岁的李奶奶告诉记者,有一天她和老伴儿在文化中心溜达时,便有小姑娘上前与之搭讪。“她跟我介绍去桂林旅游,可以免费给我们当导游,又能在她们公司的基地安排食宿,我就比较感兴趣。”原来,现在旅行社接待70岁以上老年人都有一定要求,许多老年人想要跟团旅游遇到了阻碍,这样以旅游为名目让老年人储值卡购物,便成为了不良商家的新切口。

去桂林玩了一圈,李奶奶觉得这个公司有实体,还比较正规,就开始办储值卡,“我跟老伴儿一人办了一张,办了两张5万元的钻石卡。”当记者听到这个数字,不禁吓了一跳,细问才知道,这个公司宣称储值卡不仅可以购买各种保健品、覆盖跟公司去旅游的费用,还可以理财,年化收益高达13%,李奶奶说当时有不少老人都充了钱,有一位老人当场充了20万元。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种储值卡对外叫做消费卡,所以看似“合规合法、合情合理”地捆绑住了老年人在其公司消费。

 

 

第二步:

夸大效果后洗脑

招法1:邀请老人听讲座“变魔术”

谈起这个,刘大爷的儿子就苦不堪言,总有卖保健品的让他父亲去听讲座,他每次劝导父亲说这些不可信时,父亲便会面红耳赤地与他争辩,“人家这些都是有根据的,专门为老年人好,我必须去听。”怕父亲着急,他只能硬着头皮带父亲一次次前往。

为了一探究竟,几天前,记者专门与刘师傅一起,陪刘大爷去参加了一场这样的“养生讲座”。讲座地点位于多伦道上的一个礼堂内,记者到达时,礼堂内已经聚集了不少老人。讲座先是说了保健的重要性,又讲了他们的产品优势,号称能清除体内垃圾,比日本酵素效果更好,最后的现场演示真可谓“神奇”,让记者连连感叹“科技的魅力”。只见所谓的专家往一个装满黑色液体的瓶子里滴了几滴他们的产品,水就直接变清了,当记者正在思索何来“如此神奇”之效时,老人们却纷纷欢呼雀跃,直接跃跃欲试要购买。

招法2:现场演示“华佗再世”

如果说记者之前参加的那场讲座只是做了一个“化学实验”,那市民徐大娘参加的采摘活动简直看到了“华佗再世”“起死回生”。

在“某某养生堂”的组织下,市民徐大娘与其他24位老人一起来到了宝坻区的一个农场参加采摘游活动。采摘之前,养生“专家”现场演示了公司新推出的一款心脏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徐大娘说,现场有一头牛,她们看到的时候已经一动不动,并且监测设备测试不到牛的心跳,但是身穿白大褂的实验人员给牛喂了他们的保健品后,用监测设备又测到了牛的心跳。徐大娘告诉记者,有几位同去的团友当场就订了,那一瓶就不到两万元。

而所谓的采摘游,“某某养生堂”不过是管了老人们的一顿午餐盒饭,徐大娘的采摘成果仅仅是一小把豆角而已。

招法3:给老人免费体检无病生有

市民周大爷之前就经历了这样一次免费体检,让他对这些所谓“健康机构”再也不相信。

“那天上午出来买菜,看到好多人在排队,一看是免费体检,我也去排了。”周大爷说,现场的“专家”先是给老人们集体讲课,内容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其危害,听完之后,吓得周大爷心惊胆战。检查后,“专家”说周大爷血压、血糖都很高,控制不好就要终身服药,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说着就给周大爷开了半年的药,并说这些药是外面买不到的特效药,只要按时服用,血压血糖就会降下来。周大爷听后,一边连声感谢,一边庆幸一向硬朗的自己做了这次体检。可一问,这药得花四千多元,自己出来也没带这么多钱,周大爷就说不想买了,但“专家”却佯装关心一再劝说,还特地找了个人拿着药专程把周大爷送到家里取了钱才回来。晚上,周大爷的女儿回来听闻此事,仔细一看,这些所谓调节血压血糖的“良药”,竟是广东一家公司生产的普通保健品。转天她陪着父亲来到菜市场找“专家”,却早已不见其踪影。为了弄清周大爷的身体状况,周大爷和女儿又特地到大医院进行了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三步:

“诱骗”老年人上钩

经过了前两步的接触和洗脑后,已经有一部分老人上钩,但是想进一步使更多老人上当,保健品推销员便开始拿出他们的杀手锏——到家中“尽孝道”,以儿女般关心击破老人最后的心理防线。

一位曾经的保健品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前面铺垫差不多了,“打亲情牌”就是最后一步。“老人都渴望关注,儿女很少能照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觉得我们真心关心他们,有了我们的关心和陪伴,他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健康和保障。”

这位销售人员说,为了达成目的,他曾经连续1个月到一位老人家中帮她按摩,陪她说话,最后老人直接跟他说,她的孙子孙女都没像他一样这么经常来看她,她愿意花钱买他的产品。

他还透露说,到家中“尽孝道”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摸清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

“聊天中老人就会介绍自己的家庭和儿女状况,如果老人经济状况好,我们就会多推荐,如果经济状况一般,我们可能就放弃了。”

专家解答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

食用不当会有害

李艳玲说,市面上所谓的保健品、营养品,其实是一种“特殊食品”,本身并不具备药物可以达到的疗效。如果老年人本身已经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疗,而并非求助于保健品。老年人不能认为保健品不是药品就“多吃无害”,事实上,如果一些保健品长期服用是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李艳玲提到,她就曾接诊过这样一位病人,面色蜡黄前来就诊,明显是食物中毒的情况,细问才了解到,这位病人长期服用过某种复合维生素保健类产品。

总而言之,即使是老年人,在能正常进食的情况下,都提倡食补而非药物,只有在不能正常进食或不能足量进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药物来维持营养均衡。

律师支招

北京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晓玲

受骗后如何维权

郑晓玲建议说,首先,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应当确保保健品属于正规保健品。消费者第一要认准保健食品专用标志,国家规定的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的、形状类似“蓝帽子”的标志,然后可以查询保健食品品名、生产单位、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消费者应当仔细阅读产品功效说明,不要盲目地听信销售人员关于保健品功效的夸大宣传。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应该保存好所有的消费凭证,以便发生矛盾时,证明保健品的来源和赔偿额度。一旦因购买保健品发生纠纷,如果出售店铺不具备销售资格可以向工商部门举报。如果是合格产品,涉及赔偿或者侵权的可以提出民事赔偿要求,如果所售卖的产品根本不具备保健品批准文号涉嫌诈骗等刑事罪名的,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记者调查

患慢性病老人消费高

针对记者采访的50位老年人,记者做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发现在将近九成购买过保健品的老人中,单次花费在2500元以上的老人占一半比例,而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稳定的退休收入、生活清闲、不同程度地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

采访中,记者发现,老年人大多保健意识较高,在一起也爱交流保健、养生方面的话题,比如食物相克、相宜,各种偏方等等。不少老人表示上了年纪后,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各种毛病找上身来,尤其看到身边一些同龄人离世,就更害怕疾病与死亡。记者发现,于是“花钱买健康”便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共识。

有一位王大爷,两年前做了胃全切手术,自此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他觉得存再多钱也不如有个好身体。于是一向节俭的王大爷,开始不惜重金购买保健品。王大爷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七八千元,每月固定花在保健品上的就将近三千元,像“阿胶”“灵芝孢子粉”“蛋白粉”这是每天都吃的,再有临时看上的再随时买。

还有一位张大娘,每个月都要吃掉三千多元号称能给血管洗澡的酵素,查出得了糖尿病后,张大娘想起经常向他推荐保健品的“保健专家”说过,糖尿病之所以治不好就是因为人们过早地用了药、打了胰岛素,他那有一款进口蜂胶,只要坚持吃,血糖就会稳定。于是张大娘第一时间联系了“保健专家”,又花了一万多元买蜂胶,但吃了一段时间,身体情况越来越糟。

另外,记者对被调查的老年人年龄进行了分析发现,60岁左右的老年人更多选择讲座、旅游等带有参与性直销的保健品。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刚刚退休或将要退休,从紧张的工作中一下子清闲下来,空余时间大量增加,社交圈子越来越小,同事交流也越来越少,以前的人事环绕的场景一下子成为昨日烟云,而眼前的闲暇时间不知如何打发,于是看到讲座、旅游等活动信息就有很强的参与欲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新的朋友,充实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购买保健品、定期参加推销人员组织的活动,更成为维持朋友圈的手段。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