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了解到,本月,市交警支队正式启用了新的勤务模式,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市区被划分为56个警区,500余交警通过卫星定位,可实现“点对点”指挥调度,缩短了处警时间,提高了处警效率,纳入考核,还促使处警服务提升。
记者 杨海涛
新型勤务模式本月启用
昨天,记者在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的智能交通管控平台上看到,一种新的勤务模式正在运行,大屏幕上显示着一张市区地图,地图又以主次干道为界,被划分成一个个的小区域,各区域形状并不规则,每个区域都附以数字标号,代表该区域,比如以延安路为中心的区域,上面标着27号,并辅以说明:威海路中队第一警区。除了标号,在每个区域内还有一个个的卡通警察标识,上面注释着交警的姓名,卡通警察不时在地图上游走,与之对应的是真实执勤的交警正在马路上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这张电子地图对应的是我市的新型勤务模式,今年6月正式启用,新型勤务模式的两大特征是:管理的网格化、指挥的扁平化。它将市区划分为56个网格,市南、市北、李沧三个交警大队的所有交警中队都被指定了具体的处警任务区域,各中队都有相对应的网格,同时,市区的500余交警全部通过警务设备被卫星定位,每个交警在几时几分所处位置在交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清二楚。
去中间环节处警效率高
“47号,鞍山路人民路路口有一起刮蹭事故,请前往处置!”昨天上午9时许,指挥中心接到一起报警,得知事故的具体位置后,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刻通过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将该任务指派给离该事故点最近的执勤交警。执勤交警通过对讲机领到派警通知,随即赶往现场。不出10分钟,执勤交警赶到,并顺利处置了这起对事故责任有争议的刮蹭事故,交通“疙瘩”得以解开,交通压力也随之缓解。
据介绍,在勤务模式没有改革前,交通指挥中心收到报警信息,会将该警情转给相应大队,大队再转给中队,中队再安排交警前往处置,环节层层,且在派警上多随机性,没有针对性,因此处警效率较低。新的勤务模式通过网格化和扁平化,可让交通指挥中心迅速锁定应处警的交警中队,同时将处警任务直接指派给离现场最近的执勤交警,“点对点”指挥,准确、高效,缩短了处警时间,提高了处警效率。
纳入考核处警质量也高
记者了解到,新的勤务模式除了提高了处警效率,还有一项功能,就是能够直接对交警个人管理,把每个交警的处警情况纳入考核。 “和以往的勤务模式相比,这种勤务模式能够实现对警情的跟踪运行,从接到警情到派警再到处警结果,有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间接促使处警质量的提高,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的主任阎冰说。
同时,依托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务系统,新的勤务模式在警情的发现上多了一条渠道,即视频巡查,交通指挥中心的探头会在马路上自动巡检,当发现交通异常,比如交通拥堵时,系统便会自动发出警报,由此,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便会第一时间发现警情,通过探头确认是刮蹭事故导致还是车流量太大导致,从而做出相应的决定,若是有交通事故,则派警前往处置,或者直接通过视频看到的车牌号联系车主,让其将车挪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若是车流量太大所致,则通过信号灯调控,延长该方向的放行时间,以尽快解堵。而此前的警情发现只有被动的接受报警。视频巡查将警情的发现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够将交通拥堵消除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