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获悉,青岛已通过住建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评审,2016年—2018年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17个,总长度55.7公里,入廊管线种类涵盖电力、热力、通信、燃气、给水、再生水、雨水和污水。
“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共有54公里,主要位于高新区,长度居全国之最。”市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青岛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15年时间,青岛市将新建综合管廊195.6公里,其中,六区规划建设综合管廊120公里,胶州市规划建设综合管廊36.9公里,即墨市规划建设综合管廊21.7公里,平度市规划建设综合管廊9.4公里,莱西市规划建设综合管廊7.6公里。
建设模式上,采用多元投资体制,重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模式。此次入围试点城市,2016年—2018年,中央财政每年补助资金3亿元,青岛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亿元的专项资金,各区市也在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障工程建设。
建设区域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同步推进管廊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和新区建设,按照管廊专项规划应建设管廊的,须同步配套建设管廊。
运营方式上,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运营管理由管廊运营管理单位负责,各入廊管线单位应向管廊运营管理单位支付管廊使用费用,包括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
据了解,作为试点城市,青岛市将积极探索研究技术标准,在前期编制完成《青岛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导则(试行)》的基础上,争取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管廊主体构件标准化、预制拼装技术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示范,总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青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