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信访调解相联接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图)

2016-09-06 14:53:36 来源:中国网山东 作者:黄立军 张春明 责任编辑:王正鲁 字号:T|T
摘要】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认真抓好信访事项的调解工作,将调解贯穿信访事项化解的全过程,探索建立“信访+N”多种力量参与的访调对接机制,实行“信访+调解”、“复查听证+调解”等模式,实现了“访调无缝联接,多元化调处信访事项”,促进了信访事项现场化解。

垦利区信访调解相联接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图)

  中国网山东东营9月6日讯 “在你们这里干的活,你们就得管!”7月20日上午,山东省临沂市张某及其亲属13人情绪激动的走进了东营市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联合接访大厅,要求对自己在工地意外受伤进行处理。经了解,张某原为东营市自由劳动力市场的个体打工者,在工地仅上班第一天就发生意外,工程发包方为其支付了2万元的医疗费后,告知上访人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上访人家庭困难,又急需治疗,不愿通过法律渠道解决,想通过上访方式寻求政府帮助。对此,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迅速启动来访事项“访调处理预案”,组织开发区、人社、住建、司法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驻厅律师对该事项进行了调解,历时2天多次调解后,双方在尊重法律基础上最终达成处理协议,由工程发包方支付张某各种赔偿费用共计15.9万元,张某对此表示非常满意,对群众工作中心的调解工作表示非常感谢。

  张某问题的化解,得益于东营市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探索建立的“访调无缝联接,多元化调处信访事项”工作机制。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认真抓好信访事项的调解工作,将调解贯穿信访事项化解的全过程,探索建立“信访+N”多种力量参与的访调对接机制,实行“信访+调解”、“复查听证+调解”等模式,实现了“访调无缝联接,多元化调处信访事项”,促进了信访事项现场化解。

  一、杜绝传话筒,构建大平台,筑牢信访调解的第一线

  垦利区委、区政府(当时为垦利县)于2012年在全市成立了首个群众工作中心,负责全区信访维稳工作的统筹协调,其功能和职责不断得到完善,为信访事项的调处搭建了平台。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仅联合接访大厅就达到1000多平方米,7个区直部门11个驻厅窗口,加上专业调解、综合法律服务及志愿者服务窗口共计14个窗口。在联合接访中心设有驻厅窗口、领导接访室,在矛盾化解中心设有调解室、案件会商室、督查复查室、志愿者服务室和心理咨询室。

  在驻厅人员的选择上,由群众工作中心根据来访情况确定驻厅单位,由驻厅单位推荐人员,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联合把关,原则上要求为在职科级干部和优秀中层干部,为第一时间接访、处访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律服务窗口由区内两家知名度较高的律师事务所律师轮流值班;交通事故、劳务纠纷等专业调解委员会人员入驻大厅值班,提高了驻厅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杜绝驻厅人员在来访事项的处理上,只当“传话筒”的现象发生。一般来访事项首先由驻厅人员接谈、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驻厅律师直接提供访前咨询,必要时可为信访人提供诉讼代理服务,真正将驻厅窗口打造成接待、处理信访事项的第一线。自2015年8月份以来,法律服务、专业调解、法律援助等调解窗口进驻大厅,同时,增设了分析研判室、老局长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和志愿者服务室等职能科室,成为集不稳定因素排查、预警、分析、研判,信访事项受理、交办、协调、督办、通报的综合平台,实现对信访事项的现场调处、现场化解,提高了信访事项现场化解率。仅2016年1-7月份,来访事项现场化解同比就提高了35%。

  二、集中资源,分级处理,提高信访事项调处率

  按照一般来访、重要案件、重大信访事项,三个等级分别采取措施受理。一般来访驻厅窗口进行接待、处理,直接答复。对于重要案件,建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以及老局长、专业调解人员等共计200多人组成的听证、会审人员库,充分发挥“信访+N”模式的作用,实行了“初访+调解”、“复查+调解”、“听证+调解”以及“会审+调解”等工作法,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疑难信访事项进行调解,并严格落实督办、督查、考核问责等制度,真正打好调解“组合拳”。对于重大信访事项,在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上,由区领导进行统筹调度,促进信访事项依法及时就地解决。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东营市垦利区群众工作中心组织召开案件调解会200多起,化解重点信访事项及意外伤亡事项80多起,为信访人协调损失393.4万余元,得到信访群众的广泛认可。

  三、诉访分离,联合会诊,依法解决群众诉求

  在县群众工作中心大厅,每天安排1名律师值班,县委、县政府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意见,律师值班按照每人每天200元标准发放补助费用;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律师参与处理信访事项,导入审判机关审判程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程序、公安机关或司法行政机关法律程序、仲裁程序、国家赔偿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等法定途径的,对承办律师给予补助,奖励数额根据案件处理的难易程度,一般案件每件奖励300元,复杂案件奖励600元,疑难案件奖励1500元。同时在法院、检察院每天都安排律师值班,受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促进诉与访的分离,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解决问题。

  政法委每月10日组织“五长”联合接访,集中受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探索实施诉访分离机制,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诉求。对重点疑难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及老户老案,政法委牵头,法院、公安、信访及相关单位和镇(街道)组成会诊组,集中会诊,攻坚克难,特别是将两起意外死亡疑难信访案件引入司法程序,有效减少了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发生。建立完善了涉法涉诉救助资金制度,重点对刑事被害人、因丧失破案条件和执行条件造成特殊困难的群众,给予一次性司法救助。今年来,共研讨分析救助案件6起,救助金额27000元。今年以来,共有36起涉法涉诉信访事项被成功导入诉讼、仲裁渠道。

  四、延伸触角,信息互通,实现信访事项调处的全覆盖

  以区群众工作中心为大平台,将区信访事项综合评审库和听证人员库作为共享资源,向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进行延伸。在镇(街道),重点建立群众工作中心,每天都有1名科级干部轮流带班、2名以上工作人员值班,确保群众诉求能第一时间受理。在社区,重点创建“六位一体”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建立起“社区综治办、社区警务室、社区暂住流动人口管理站、社区监控中心、司法调解、为民服务”“六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社会治理模式,把涉及民生的三大类61项服务下沉延伸到农村社区,将化解矛盾与便民服务同步推进,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在村(居),重点培养小白鸽和事佬队伍,每村至少选配一名有威望、热心肠的专职调解员,推行“六化模式”,即上岗聘用竞争化、报酬补贴统筹化、工作责任承包化、考核内容制度化、民事活动契约化、调解工作规范化,400余名和事佬活跃在乡间地头、居民小区,发挥熟悉情况、介入及时的优势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民间纠纷。

  通过实行“访调无缝联接,多元化调处”工作机制,大量的信访事项化解在基层、处理在区域以内。2016年以来,共发生来区及到镇(街)上访事项390起,其中,68%的上访事项被化解在镇(街)及社区(村居),28%的上访事项被化解在区级。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