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临沂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6.3万人,占总人口的17.2%,已成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预计2020年将达到252万人,占总人口的22%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11.3万人,空巢老人55.9万人,老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程度日趋严重,老龄工作任务艰巨。
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临沂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临沂市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资金扶持、土地规划、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全方位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在用好中央、省级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加大市、县级财政配套力度,每年将50%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市级财政提高了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助标准,增加了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奖补等方面的补助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91亿元,市级财政投入6288万元,资助养老项目800余个;在建设用地方面进一步保障,将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实现了政策上的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共安排用地指标1722亩,保障了70个养老重点项目落地开花;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化,大力实施养老服务分级分类免费培训工程,近年来共培训养老管理、服务、评估人员2200余人次,基本实现养老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2016年,全市新增养老床位5037张,目前共拥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554处,养老床位总量达到62383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1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走出了一条加快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临沂道路”。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
在市级,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31.2亩、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市老年养护院将于2017年投入使用,是我市第一座由政府投资的大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设置养护床位1000张。我市还在兰山区白沙埠镇重点建设了市社会福利院,占地面积124亩,规划床位2400张,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市“北城养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级,河东、沂水、兰陵、临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个县区已建设完成社会福利中心,其他县区正在加快进度,预计年内全部投入使用。在基层,着力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将农村幸福院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目前,全市拥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98处,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幸福院1024处,占农村社区总数的69.8%。
——建立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机制
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资源,推进“互联网+养老”模式。以12349居家养老服务热线为纽带,整合家政、物业等服务组织,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已覆盖11县区,整合社会服务组织2400多家,入网居家老年人32万。引入智能化O2O居家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学、惠、康、乐、安、享、医、尊、租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服务设施,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截至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已达36处、床位7500余张,老年养护院已覆盖所有县区。
——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服务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重新进行审核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勒令限期整改。大力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实行机构名称、外观色彩、标识图案、设施配套、规章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的“七统一”,有力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还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资入股、收购、委托管理、公建民营等方式,建设和管理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例如,凯旋医院于2015年1月正式托管兰山区白沙埠镇敬老院,投资120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整体改造,整合床位300余张,成立临沂凯旋老年养护院,在满足原敬老院所有特殊困难老人入住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老人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质量养老服务,实现了政府、企业、入住老人等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