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老太

2016-03-18 09:21:20 来源:中国网山东 作者:王树海 责任编辑:高静 字号:T|T
摘要】初冬的天气说冷就冷,往日在路边、门口围坐闲聊的人们仿佛一日之间不见了踪影。黄昏的小区里灯光昏黄,路灯透过尚未褪尽的枯叶,蒙蒙地看着你,像是刚刚睡醒的老人的眼。肚饿身冷,下班后急匆匆地往家赶,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眼睛禁不住寻过去:还是那辆三轮车,还是那件旧棉工衣,还是那个土黄色的头巾——近一年不见的“糖葫芦”老太又来了!今年的“糖葫芦”老太似乎比去年瘦了不少,头巾边缘露出的头发已经大多数是白的了。

  “糖——葫芦!”

  初冬的天气说冷就冷,往日在路边、门口围坐闲聊的人们仿佛一日之间不见了踪影。黄昏的小区里灯光昏黄,路灯透过尚未褪尽的枯叶,蒙蒙地看着你,像是刚刚睡醒的老人的眼。肚饿身冷,下班后急匆匆地往家赶,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眼睛禁不住寻过去:还是那辆三轮车,还是那件旧棉工衣,还是那个土黄色的头巾——近一年不见的“糖葫芦”老太又来了!今年的“糖葫芦”老太似乎比去年瘦了不少,头巾边缘露出的头发已经大多数是白的了。

  之所以闻声识人,完全是因为“糖葫芦”老太的叫卖声与众不同。本地人卖糖葫芦,喊得高亢直接:“卖糖葫芦啦!”至多把最后的尾音拖长、上挑。 “糖葫芦”老太却是只喊三个字:“糖——葫芦”,且“糖”字喊得相对高一点,尾音拖得长一点;而“葫芦”二字声音一下子低了不止八度,很紧凑地低低喊出。所以,从语音上很容易断定“糖葫芦”老太不是本地人——东营本来就是个移民城市,胜利油田的职工山南海北的都有;这些年各地的生意人也不断涌来,所以走在东营的街上,全国各地的口音几乎都能听到,“糖葫芦”老太不是本地人一点儿也不稀奇。

  她慢慢地蹬着三轮车,三五分钟才喊一声:“糖——葫芦”,眼睛也不像一般小贩儿那样四处搜寻买主,而是像个买菜回来的老人。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从楼道出来,“糖葫芦”老太停下车,从车兜的筐里拿出几只糖葫芦递给他们,孩子拿过来就吃;年轻的妈妈边拿出钱包找钱,边与“糖葫芦”老太谈论着什么,满脸的笑意——看来是她的老主顾了。“糖葫芦”老太的装备似乎依然不够专业,看样子应该是自己在家做的,用筐装着,再盖上布,比那些“专业”的干净多了。

  记不清第一次遇到“糖葫芦”老太是哪年了,更不知道她叫什么——我心里管她叫“糖葫芦”老太。印象里,“糖葫芦”老太一直是这身打扮:胖胖的身躯,穿一件旧棉工衣,头戴一块土黄色的头巾,蹬着一辆小三轮。

  这样的工衣我并不陌生。以前我去东风村去探望遇到事故瘫痪在床的老乡,他老伴儿正是这身打扮。见我盯着她看,笑着跟我说:“这衣服压风,暖和!”油田原先有很多这样的“工农结合”的农业点,丈夫的石油工人,妻子是农业点的农民。后来很多农业点撤了,老乡家也搬到了城区,多年不见,也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了。

  “糖葫芦”老太也是一位“油嫂”吗?那件工衣应该是她老伴儿的吧?到这个岁数,一般人该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了,而这个老太还要辛辛苦苦在小区里叫卖糖葫芦……

  “糖——葫芦!”

  三轮车慢慢远去,叫卖声渐远渐低的。

  一阵风来,寒气袭人。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