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可以残疾,但人的信念和精神必须健康,唯有自立自强才能找到人生的航向!生命的凯歌,必须由自己奏响!”视力有着四级残疾的张爱华把这作为他的座右铭,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急火攻心 惨遭飞来横祸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记忆,把张爱华拉回到13年前,此刻,他静静的回忆,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记得那是夜间11点多,听着怒嚎的寒风不停的击打窗户,刚刚躺下的张爱华心里总像揣着乱蹦的兔子,那天,作为钻井队长的张爱华连续在井上待了2个多月,刚刚从井上赶回家,看着恶劣的天气,心里还是惦记着井上生产,于是想着天亮赶紧回队。就在这时,电话铃突兀的响起,接起来,便听队上职工焦急的汇报,有名职工在抬管子时,因为脚下打滑,被管子砸伤。张爱华大脑瞬间空白,紧接着镇定下来,安排职工赶紧拨打120急救,搜索着急救车最终到达的医院,张爱华急忙穿好衣服,提前赶到那里。望望天,他多希望雪能停会,风能歇会,车能快点跑,人能快点到,职工也能少受点折磨啊!时间一分一秒的走着,每一秒都是那样的漫长,张爱华此时什么都不能做,整个人如僵了一般,竖着耳朵只想听到救护车的声音。终于,2个小时过去了,救护车的鸣叫由远及近,张爱华急切的窜到医院门口,医护人员把职工抬下的一刹那,看着还算清醒的职工,张爱华突然眼前一阵模糊,眼睛里没有了世界。在安顿好受伤职工后,大家把张爱华搀扶进医生办公室,经过检查,发现他因为过度焦急导致了血压拥堵,眼睛供血不足。本以为休息几天就没事了,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还一天几趟的跑去看望受伤的职工。可没想到,张爱华的视力越来越差,左眼近乎失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后一年的时间,他都奔波在各大眼科医院。最后,所有医生几乎下了同样的定论,视力恢复的可能不大了,并劝他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张爱华沉沦了几天,他很怀念把青春奉献给的钻塔,怀念这么多年在井场风雨无阻的拼搏,怀念战天斗地朝夕相处的将士。他不知道,像他这样模糊了世界,离开了井队,他还能做些什么,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毕竟他才三十多岁……
重整旗鼓 硬汉无处不丈夫
石油钻井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高风险作业的历练,磨练了钻井人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许,张爱华骨子里就充斥着一股无所畏惧的勇气。迷茫时,他也会考虑未来的路要怎样走。但他更知道,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
思来想去,他还是舍不得离开钻塔。既然不能在井队,那就到与井队最密切的单位吧!于是,他收拾好散落的心情,主动找到公司领导要求调到钻井四公司管理三部——一个最贴近一线,直接为井队服务的后勤单位。
调入管理三部,张爱华毅然选择了井场设备的安装与校正工种。管理三部领导只知道他眼睛不好,却从不知道他的左眼视力几乎为零。因此安排他与其他职工一同上井作业。当时,设备校正基本都是夜间作业,风险大,作业条件要求高,这对于眼睛残疾的他来说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个班,他没敢盲目动手,紧紧跟着师傅摸清了整个流程。但他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因为他感到没有付出自己的劳动,这相当于拖了班组的后腿。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他跑到眼镜店为自己配了一副特殊的眼镜,带上去看着跟常人无恙。为了尽快提升业务技能,张爱华放弃了休息时间,不仅跟着自己的班组上井,其他班组施工,他也一口井不落。因为每口井班组职工都是按工时拿钱,为了避免别的班组职工有意见,他只拿本该他上井的工时,其余的他不要。因为眼睛刚恢复不久,从事夜间施工又用眼频繁,经常是不到二、三十分钟,他左眼睛的眼泪就顺着脸颊往下淌,眼睛又红又肿,可张爱华都顾不上这些,依旧认真地学,潜心地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设备校正作业的每道工序,他都熟练掌握,并能单独顶岗。由于他的突出表现,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设备安装队队长。得知张爱华视力极低后,队领导在各方面都予以照顾。尤其是在干部跟班作业制度的落实上,对他不做要求。可他对自己的要求却没有丝毫放松,甚至比其他干部上井更勤。他认为:既然在骨干位置上,就必须发挥骨干的作用。跟班期间,他除去监督好职工的施工安全和质量标准外,只要人手不够,他便以职工的身份参与到施工中。在一次施工中,刚进行到一半便突降大雨,当时刚好对接高压管汇,就算平时,几个人干这活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而此时因为大雨地面积水已半米深,其他同志想等雨停了再干,可考虑到拖延时间,井队生产进度就会受到影响,张爱华第一个冲进施工区,带领其他同志一起扛起管线在水里摸索着对接,一直持续了2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没有耽误井队一分一秒的施工。担任班长五年,他带领的班组三年被评为公司模范先进班组,他个人多次被授予黄河钻井总公司文明建设先进职工、优秀共产党员、五星党员等荣誉称号。
铁打的汉子,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顶天立地!
润物无声 硬汉一样侠骨柔肠
生命的丰盈,在于一个人能够成就他人,更在于他为集体和社会贡献的价值。他喜欢“无私”这个词,更喜欢用行动,把无私饱含的润物无声细致的加以诠释。
2009年,服务队来了一名小伙子,望着小伙子沉稳的气质,感受着施工中小伙子睿智的头脑和肯干、愿学的态度,张爱华心里无比踏实。他看好这名青工,更想着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就在这名小伙熟练掌握全部施工流程,并靠自己的细心观察完成一项工具革新后,张爱华找到队领导,辞去了班组长的职务,并推荐这名青工担任队长。角色互换后,张爱华明显话少了很多,但更多的是默默的落实好班长安排的每一项施工,在小伙子遇到队伍管理难题时,张爱华主动靠前帮他分析。由于年轻人思维活跃,管理模式新颖,一年的时间里,队伍气氛被调动起来,制度的完善和严格落实,也让个别刺头没了嚣张的舞台。这名青工经常拽着张爱华聊天,嘴里师傅长师傅短的叫着,心中的感激溢于言表。张爱华拍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就知道你行的!”成就有为青年,本就是锦上添花的美事,天时地利有了,成就“人和”,又何尝不是件人生乐事呢!
有一年,队上一名职工身体不适,刚巧张爱华值班,他打车把这名职工送到医院,陪着做检查、交费、办理住院手续。胃癌,这个检查结果给这名职工的打击不言而喻。张爱华拿着结果,先是稳住这名职工的情绪,然后悄悄给他的女儿打了电话。此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他三天两头跑医院、家里陪这名职工聊天,病人家属经常躲起来悄悄的流泪,他就找到职工的女儿,鼓励她勇敢的面对现实,嘱咐她多陪母亲聊聊天。两年的时间,他忙里忙外,如同一家人,一直陪着这个家,直到这名职工去世。在送走职工的那一刻,张爱华流泪了,他说:“一个人只有这样短短的一生,想起来真的让人心疼,生命里终究会有些无奈,我们能做的,也许只能尽量少一些遗憾吧……”
这些,只是张爱华人生中几片简略的缩影,而他无私的爱始终广散于群众。虽已年逾五旬,但他偏爱生活的热情高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用自己的坚强、执着和爱治愈了身体的残疾,用健全的人格,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