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传经送宝 这些“带头人”越来越懂乡村游(图)

2016-12-08 10:18:36 来源:大众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朱益民 字号:T|T
摘要】培训乡村旅游带头人,其实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培养职业农民队伍”,这些人最了解乡村,最了解村民的愿意,只有这些人率先适应了乡村旅游爆发式发展的潮流,才能带领村里人建立自信心,就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

从门外汉到传经送宝 这些“带头人”越来越懂乡村游(图)

源自网络

  11月21日,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后,淄博市千人培训工程乡村旅游技能专题培训班,分别在洋三峪、乐疃村等地开班。满满一屋子的人,都是急于从这场培训中求得乡村旅游发展“真经”的经营业户。授课老师的身影中,不乏一些乡村旅游“带头人”,他们走过的“弯路”和初见成效的做法,成为听众们觉得最具现实意义的经验。

  在淄博,不乏先知先觉的乡村旅游带头人。企业老板孙勇,自从发现了藏身淄川山区内的牛记庵村,就萌发了保护这片建在悬崖峭壁上、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的想法。2015年8月,孙勇投资建设的牛记庵生态旅游度假村一期开放,“天上的村落”一炮打响,不仅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游客,也给当地老百姓带去真真切切的实惠和帮扶,已吸收100多人到景区就业。山区收获季节,以前愁着卖不动的瓜果梨桃,可以源源不断地被游客买走,周边的商铺、饭店生意日渐红火。孙勇告诉记者,起初他不懂什么旅游,想法也很简单,只想凭借一己之力把破败的村落保护下来,直到与旅游部门交流多了,越来越了解乡村旅游这行业,才一步步摸索明白旅游开发的路子。孙勇说,牛记庵的生态人文环境非常独特,属于越品越有味道的村落,但需要修复的工程量很大,存在资金保障、吸引客流、营销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和做企业一样,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摸索式的学习、实践。

  哪里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好,先去哪里看看、学学,正成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风气,带头村和带头人率先成为学习对象。今年前10个月,博山中郝峪村共接待省内参观调研团264个,2600人次,省外学习团队64个,600余人次,涵盖全国14个省。中郝峪乡村旅游带头人赵胜建介绍说,每个搞乡村旅游的村都是从零开始做起,自己闷在家里做不行,也得经常出去长见识,看看别人怎么做,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用在自己村里,慢慢地就积累了一些办法。他说,经验交流中,村里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并形成《郝峪模式白皮书》,介绍乡村旅游的“吸金大法”,希望这份“乡村旅游武功秘籍”能帮助刚刚起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少走弯路,快点致富。

  隆冬未至,地处淄博高青县一片湿地中的蓑衣樊村成为当地人度周末的好地方。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与南部山区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这里地处黄河流域湿地,视野开阔、野生候鸟居多,交通便利,正值稻田蟹肥美之时,郊游钓蟹与朵颐美食可以兼得,游客乐此不疲。从2011年开始,蓑衣樊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大芦湖香米”,已经成为远销各地、供不应求的紧俏货。此时,村带头人刘树海在水稻田里撒入螃蟹和龙虾苗的做法,又让村民们大开眼界。在稻田里养蟹和龙虾,改变了普通的农场模式,钓虾、钓蟹成为游客们喜欢上蓑衣樊村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由于整个村落被一片4000多亩的湿地环绕,刘树海又带领大伙儿做起水上文章,修整荷塘、码头,新造木舟,泛舟湖上,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目前,村里已经有了30多家农家乐,能容纳更多游客的会议中心、大食堂、住宿中心明年就能投入运营。在刘树海的眼里,做乡村旅游虽然累,但乡亲们干劲足,一呼百应,将来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在这个转型期,搞好规划、做好定位是件大事,以后的游客从哪来,是他心里盘算的另一件大事。

  记者和一些乡村旅游“带头人”交流中,经常会听他们提到得益于旅游部门的不断引导,从懵懂到开窍,是怎么一步步被“点醒”,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中受益。从2014年开始,我省对乡村旅游带头人的培训投入逐年增加,连续两年每年输送10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去台湾交流。随后又增加了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交流目的地。“很多在这两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乡村,都是出去见过世面的带头人回村后,把学来的理念、细节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山东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表示,培训乡村旅游带头人,其实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培养职业农民队伍”,这些人最了解乡村,最了解村民的愿意,只有这些人率先适应了乡村旅游爆发式发展的潮流,才能带领村里人建立自信心,就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