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好时机,“三伏贴”渐热,医生说——
三伏贴不是想贴就能贴
虚寒体质之人更事宜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徐哲 通讯员 廖怡津
核心提示
7月7日是小暑节气,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这个时节也是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的时机。目前在南宁市各医院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开展了此项医疗保健服务,但冬病夏治有什么适应症?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如果要贴三伏贴,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问题记者都帮你问了。
1 入伏治病
三伏天阳气旺盛,驱寒较易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时节和处暑时节之间,有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的初伏大致都是从7月7日前后开始,每一伏大致时间为10天,具体时间按我国古代干支法进行推算,每年的三伏天总长度有长有短。
“伏”是指阳气潜藏、积蓄之意,而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为强盛的时段,亦是一年中人体阳气相对最旺盛的时候。“大家在三伏天都有一个感受,就是热,容易出汗。”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刘景洋教授称,按照中医理论,这个时候,人的阳气最为旺盛,经络的开放是最大的。如果在此时穴位贴敷用药,药效较好,可以将潜伏在人体深部的寒湿等邪气祛除掉。
因此,在这个时节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通俗地讲就是在这个时节,人体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抵御热邪,体内阳气相对不足,这时正是温补阳气,增强抵抗力的好时机;另外,在三伏天里人体毛孔开泄,这时利用各种治疗方法更能将体内的风、寒、湿邪等排出体外,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2 冬病夏治
先搞清楚冬病都有哪些
知道上述道理,不少医院推出的“冬病夏治”就好理解了。冬病其实就是人体受寒或天气寒凉时容易发作或是加重的虚寒性疾病。
据介绍,冬病有两大特点:一是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二是疾病症状遇寒加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李伟伟称,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只有夏天才能除去此类病人体内的“病根”。以慢性咳喘病为例,其病根就是寒和痰,寒痰一日不除,咳喘一日不愈,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在冬天寒冷的外环境下,治愈较为困难。到了盛夏,人体阳气旺盛,外环境又热,这时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容易祛除。
根据这一理论,冬病的范畴很广,具体有以下疾病:
小儿疾病:消化不良、厌食、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慢性腰肌劳损、四肢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
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亚健康:失眠、免疫功能低下、四肢寒凉怕冷、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亚健康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