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从山东领先到全国典范的跨越

2017-01-12 08:44:37 来源:中国网山东 作者:王雪梅 何晓霞 王长亮 责任编辑:王雪 字号:T|T
摘要】【从山东领先到全国典范的跨越】作为后发崛起的代表,以“大城市”“大市场”为标志形成了“临沂模式”。与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比较,临沂既是农业大市,又是品牌农业强市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中国网山东临沂1月12日讯(王雪梅 何晓霞 王长亮)本网从临沂市农业局获悉,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风光。山东临沂,作为革命老区,闻名遐迩。作为后发崛起的代表,以“大城市”“大市场”为标志形成了“临沂模式”。与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比较,临沂既是农业大市,又是品牌农业强市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近些年来,临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年总产稳定在425万吨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74万亩,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1737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4%,达到10828元。

  作为革命老区,临沂如何赶超跨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农业大市,临沂怎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实现农业品牌建设水平从“山东领先”到“全国典范”的跨越式发展,如何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

  金秋九月,走进临沂的村庄和田野,感受拥有千年农耕文化的临沂,发挥独有的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三融合、一支撑”,形成“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产业扶贫新路子

  作为革命老区,临沂过去一度经济发展缓慢,13个县市中有7个被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如今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排到山东省的第六位,但仍有51.7万贫困人口。

  “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不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留下的嘱托,时时激励着这里的人民。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把精准脱贫定位为“新时期孟良崮战役”,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组织实施了“百千万”沂蒙老区脱贫攻坚行动和“双16”推进行动。

  兰陵县尚武镇是扶贫工作的重点镇,近几年来,尚武镇突出产业扶贫,加大对辖区内农业项目的产业整合,并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的发展致富。在惠东社区,镇武装部驻村干部孟祥杰说,惠东社区就是由易地搬迁贫困村组成,市政府办公室任职尚武镇驻村干部姜学宝和陈大伟把附近8个贫困村整合,组建了社区和农业示范园,成立了现代农业合作社,利用复垦耕地规划建设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3000亩雪桃基地。为了让致富项目更好地带动贫困户脱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种植、直接收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托管方式,对收益进行分红,带动了128户、246人脱贫。65岁的杜付珍老人因病致贫,通过托管及养羊,一年收入1万多元,“我们家终于不再为吃饭发愁了。”杜付珍老人说。

  对于惠东社区今后的发展,孟祥杰将根据现实情况,成立雪桃加工厂,将雪桃加工成果蔬饮料、罐头,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壮大产业。

  兰陵县农业局局长郭再立介绍,兰陵县以发展种、养、加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合作社+”模式为依托,实施产业扶贫突破。全县用于产业扶贫资金3840万元,每年可带动45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临沂市汪沟镇依托城郊区位优势,重点建设提升了“海棠园、百合园、竹柳园、茶叶园”四大园,积极打造“汪沟一日游”近郊游线路,将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让周边村的贫困户到农业园区内务工,能有效地带动贫困户增收,早日实现脱贫。2015年,四个园区已实现带动周边16个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0多人。

  “现在已经第二年在园区干活了,活也不是很累,每天收入60元,多时能拿到100多元。”周学兰说。

  周学兰是汪沟镇贫困户,由于老伴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非常困难,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时,老两口被纳入贫困户管理系统进行精准帮扶。周学兰介绍打工的情况,“今年底就能实现脱贫,日子越过越好了。”

  2016年,汪沟镇10个贫困村中建成12个市级优质农产品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26.5万亩,新增苗木花卉专业生产基地3个,苗木花卉龙头企业2个,示范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临沂坚持把培育发展农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探索“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三融合、一支撑”理念,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金融支撑,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扶贫园区,实现了抓一个扶贫点带动一个产业,惠及一批贫困群众。抓一个扶贫项目推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三方合力、三牌同创、三措并举”打造“世界级菜园子”

  临沂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素有“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品牌农业,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

  近几年,临沂借助沂蒙山区域和资源优势,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叫响“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口号,通过品牌农业带动农产品安全,在农业品牌建设及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山东全省前列,也正在走向全国走出世界,“打造世界级菜园子”,形成了“工业品牌看青岛,农业品牌看临沂”的现象,构建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品牌农业发展领域的“临沂样本”。

  在兰陵县“鸿强蔬菜种苗基地”, 38岁的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军见,他说,合作社是集产、加、销、供、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村级服务体系,目前入社社员6410余户,基地生产的黄瓜、辣椒、西红柿等8个品种获得了农业部绿色产品认定。近几年合作社不断扩大蔬菜基地,打造品牌建设,通过农超对接,一天在上海就能卖出八九十万斤的蔬菜,其中上海江桥市场平均每天售出3万斤。合作社引进无土栽培的西红柿,一上市就卖出每公斤40元的价格,合作社社员平均年收入3万多元。目前,合作社正在扩建集约化育苗基地130亩,育苗一项,年利润就达100多万元。

  在兰陵县,像鸿强这样的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近几年来,兰陵蔬菜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国蔬菜大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10万亩,2015年总产量420万吨,总产值达85亿元。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兰陵菜农凌晨收的菜,当天便能进入上海人的厨房。从收到卖,不需要中转,从三轮车直接装上大卡车,到了目的地就能上市场。上海坊间流传“一天不见鲁Q,吃菜犯愁”。每天夜里,大量悬挂鲁Q的临沂牌照大货车装满蔬菜驶离临沂,第二天凌晨到上海,上海市场70%以上的蔬菜就是出自临沂。

  兰陵蔬菜产业的发展成为临沂农业品牌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平邑罐头、费县板栗、郯城银杏、临沭柳编、河东脱水蔬菜、沂水生姜,在临沂几乎每个县都有拿得出手的“国字号”优质农产品,但都代表不了临沂的公用品牌。今年4月,临沂市推出“产自临沂”的市域公用品牌,这也是山东省首个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把区域文化积淀融入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步丰富拓展临沂品牌农业的思想内涵。

  市农业局局长鞠艳峰介绍,临沂品牌农业的异军突起,得益于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发展理念和工作的创新。临沂实行三牌同创、三措并举、三方合力的“三三模式”受到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的批示:“临沂品牌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在全省借鉴和推广。”

  鞠艳峰进一步解释,所谓三方合力,即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的密切配合,政府是引导者,协会是助推器,企业是主体。临沂市合理配置资源,三方找准定位,各司其职,建立了高效的品牌建设机制,实现了“1+1+1>3”的效应。三牌同创,就是将区域形象品牌作为概念,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母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作为子品牌,三种品牌,共同提升。三措并举现在已发展成了五环聚力,基地、质量、文化创意包装、推介活动和市场建设成为开拓沂蒙优质农产品营销市场的五环。

  品牌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目前临沂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574.82万亩,提升基地面积105.9万亩,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203个,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2个、企业产品品牌98个,居全省第一位;“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737个,居全省第一位,绿色食品认证居全省前列;临沂市先后被授予“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桃业第一市”“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山东南菜园”“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大银鱼之乡”等,“产自临沂”名冠天下。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