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麦客与镰刀割麦人的苦与甜

2017-06-15 10:21:11 来源:齐鲁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建丽 字号:T|T
摘要】过去,陕、甘、宁一带流行着一种农民外出打工的方式:就是每年麦熟季节,农民带着镰刀外出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被人称为“麦客”。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种传统的劳动方式已经基本消失。

  原标题:7分钟丨追赶丰收的脚步,现代麦客与镰刀割麦人的苦与甜

  过去,陕、甘、宁一带流行着一种农民外出打工的方式:就是每年麦熟季节,农民带着镰刀外出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被人称为“麦客”。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种传统的劳动方式已经基本消失。

  现代“麦客”

  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大雨来前忙抢收 山东干完再北上

  他叫孙凤龙,是一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麦收季节他们一行十几人,开着收割机,从安徽老家一路北上,被称为现代版的“麦客”!

  记者在聊城临清的乡间地头见到了身体并不壮硕的孙凤龙,此时他正跟自己的搭档为一户村民家割麦,手里还拿着刚刚赚到的八百块钱。

  他告诉记者,他们这群“麦客”都是两两搭伙,正在开收割机作业的是他的妹夫,“一起拿钱买机器,出来赚钱回家分嘛。”一个在底下收钱量地,一个在上面开机器。如果开累了,两个人互换。

  记者了解到,这个收割机车队一共6台车,12个人,除了他是亲戚搭伙以外,其余的几台车都是夫妻搭档,还有一台车是父子搭档。见到孙凤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多,但这些人却都还没有吃饭。

  不仅吃不好,这几天他们也没睡好,因为忙着抢收,睡眠严重不足。收割机供不上,天气不好老百姓怕下雨,显得有些着急。孙凤龙说,今年这里的麦子倒伏的厉害,机器开的慢,费油、收割价格也高,而且抢收效率有些低。不过他们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候。

  当地几乎家家购买收割机,每到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出来跑生活。

  当然在到处跑的路上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前几天,他们的车队被村民扣留了。

  孙凤龙说,“就在临清市,没有多远,被村民围住了不让走,打了110,市长热线全部都打了。非要扣住我们在那边割,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

  说话间这块地已经割完了,孙凤龙忙急忙指挥收割机专场。在车上他又问起了记者问题。“这个片子,家里能看到吗!”孙凤龙担心家人看到他们在外面干活辛苦。

  刚安排完这家,孙凤龙又被迫不及待的农户叫走了,他们都想早点收完。说着话天已经阴下来了,风也在加大。大雨来的很快,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转眼便暴雨倾盆了。大雨过后,割麦人和农民要等出了太阳晒干后再进行收获。收完了山东的麦子,麦客们也将继续北上,去完成他们的收获之旅。

  最传统镰刀割麦人

  80岁山区老人:镰刀一刀一刀收 一颗麦穗不舍丢

  看完了机械收割,记者再带您走进山区,寻找最传统的镰刀割麦人。我身后照片上的这两位老人,今年都已经是80岁的高龄。由于地处山区,大型机械化无法使用,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只能用镰刀,一刀一刀去收获属于他们的幸福。

  日照五莲县的石场乡地处山区,大型机械化无法使用,在这里,多少年来,所有的麦子都是通过镰刀,一刀一刀收获的。这片丰收的土地是他们儿子种的,由于抢收等的原因,每到这个季节,都要全家老少齐上阵。

  村民聂兰友告诉记者,老人们是坚持要来的,每年都是这个传统,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闲不住。对于干活,老人说他们并不觉着累,而是一种收获的喜悦,趁着身体硬朗,必须要到地里走走转转。

  老人们干活精细,一棵麦穗都舍不得丢,他们一辈子牢记那句古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说起收成,老人们显得很满足。他们说相比以前的生活,现在已经好了上百倍了。

  在这里由于地少,其实麦子的产量并不高。一个季节的收获,家里面很少拿出去卖。

  四分地,一家三口需要割整整一天。麦子割完打捆,再运出去通过机器脱粒,晒干后进行储存,以后再需要经过磨面等多道工序,才能走上餐座。他们说这就是幸福,人要感谢大自然的给予。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说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一份收获的来之不易。例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