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让传统农业变身强农富民产业

稿源时间:2018-07-18 15:45:51  文章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王川 责任编辑:高静
【摘要】山东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探索路径。到2022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让传统农业变身强农富民产业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解析·现代高效农业篇

  山东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探索路径。到2022年,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想要“土里刨金”,三个重大问题始终绕不开: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从“种得好”到“卖得好”,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强农富民产业,是山东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特色化种植 品牌化营销

  随着5717万亩小麦机收完毕,山东今年夏收基本结束,而粮食产量和价格依然牵动着广大农民的心。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山东不仅要保障省内粮食自给自足,还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东粮食连年丰产丰收,连续六年稳定在9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也正有序推进。

  丰收的同时,山东农产品供给也面临结构性矛盾,这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相比去年,临清市新华办事处刁庄村种粮大户刁建军今年少种了240亩小麦,他今年种植的260亩小麦亩产900斤左右,总收益3万元左右。刁建军告诉记者,周期长、见效慢是种粮要面对的难题,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同时,他这两年也在摸索大蒜、毛豆等农作物的市场规律,择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随着粮食市场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板挤压”,不少种粮大户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个让种植大户普遍担忧的问题是:万一大面积种植的作物遭遇“价格寒冬”怎么办?特色化、品牌化种植模式,成为避免盲目生产的“金钥匙”之一。

  思路一变天地宽。2015年底,济麦229作为新品种通过山东省审定,成为一些面粉加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菏泽麦丰小麦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通过富硒种植济麦229小麦,提高面粉含硒量,增加面条附加值,每斤面条卖到16元还供不应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高端有效供给,有效提高了农产品效益。

  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创建,是山东破解“滞销卖难”的另一发力点。在鱼台县清河镇亿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的张明合有6亩地,今年他将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种植,不仅节省了2400元的种植成本,还能腾出时间到合作社打工。今年鱼台县专门列支1700万元,实施“鱼台大米”品牌提升项目,农户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用上好稻种,且基地的水稻育秧、插秧、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

  不仅是“鱼台大米”,据悉,山东共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4个,培育了“寿光蔬菜”“沾化冬枣”等一大批支柱农产品品牌,同时还形成一批集文化休闲与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过去山东靠先发优势抢占市场,拼的是数量规模;现在山东农民靠品牌引领市场,掌握话语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规模经营张弛有“度”

  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对此普遍关注。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山东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作了大量探索。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山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土地流转面积突破3000万亩。

  6年前,高青县常家镇台李村村民李洪武创建了丰饶粮食专业合作社,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坚持”。流转来300亩土地的李洪武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粮食合作社做强做大,但粮食价格的“天花板”,让这个在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汉子很没办法。他坦言,300亩土地已达到了他种植能力、管理能力的上限。

  不少种粮大户和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规模经营并非越大越好。临清种粮大户刁建军把所种的500亩玉米连秆带穗卖给了当地的润林牧业有限公司,净赚5万多元。而同为种粮大户的临清陈官营村村民卢绪涛,即便每亩租金比刁建军还少100元,除去成本后每亩依旧赔了100元左右,流转来的2000亩土地亏损近20万元,这让卢绪涛不得不把流转来的土地全部退租。

  临清市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管涛表示,规模化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管理成本越高,很容易因为粗放经营,导致产量下降。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刘同理表示,东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雇工较少甚至不雇工的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在十几亩到百亩之间比较适合,这样既可以保证农户取得的种粮收益不低于外出打工收入,同时也避免农户因投资过大难以承受旱涝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

  吸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山东正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出台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意见,鼓励各地将先进生产要素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二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龙头企业协会等,鼓励各类主体壮大规模,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三是启动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监测认定工作,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效果明显的经营主体重点支持,不达标的坚决淘汰。

  截至今年初,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5.5万家,农民合作社18.6万家,农业龙头企业9600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户均增收2680元。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需紧密利益联结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还会长期存在。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山东的“关键一招”是不断拓展产业链,让一产“接二连三”变身“新六产”。

  单户农民没能力“接二连三”,发展“新六产”首先要解决载体问题。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作用,让农民回归田间专心种地,把复杂的市场交给专业组织,是融合基础。

  “关键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的农业合作社。”山东泰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峰多次到日本考察,“日本的永田果蔬协会主要种植红富士苹果,他们有自己的超市、加工厂和品牌。苹果收获后,好的直接进超市出售,稍差的做果脯,最差的榨果汁。一亩红富士能产6000斤,收入可达10万元人民币。”而在周峰老家沂源,种的是相同品种的红富士,亩产量也差不多,但多数农民只有卖鲜果一条路,亩均收入不过一万元。“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发展这样的协会。”周峰说。

  工商资本的进入也非常重要。山东即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为东说,工商资本优势在资本、管理和技术,农村的优势是土地、劳动力和产品,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要素的优化。他所在的即发集团,2010年进入农业领域,累计投入7000万元,建立起了2000亩的农业基地,打造出“即发绿源”农产品品牌。眼下,当地不少农民返租即发的土地种小麦,技术环节由公司把关,产品由公司回购,制成面粉后统一出售,分散的农户因此分享了品牌红利。其品牌农业园区项目每年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吸纳固定劳动力300多人。

  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切好,利益联结机制是三产融合的关键。农民和企业相比处于弱势状态,如何避免“资本圈地”,让农民在“接二连三”中真正获益?让小农户与各类主体之间形成分工明确、分配合理的利益共同体,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

  在构建融合发展生态过程中,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发现,养驴链条建设得越长越密,养殖户获得的收益就会越高。以屯里人养驴专业合作社为例,养驴场建设共需投资65万元,除政府补助25万元外,东阿阿胶拿出40万元,目的只有一个:与养殖户建立“养驴命运共同体”,让养殖户能在各个链条环节上都获益。

  东阿黑毛驴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元岭仔细算了一笔毛驴账:一头毛驴从出生到出栏按两年计算,大约需要3亩地来供养,仅一产便可带动农民饲草料收益4000元、有机肥150元/吨;二产中驴奶收益8000元、驴胎盘收益800元、驴皮收益3000元、驴肉加工收益7000—10000元;若加工成三产餐饮用的驴肉包子或者火锅肉,驴肉收益还可增加至少三倍。一头驴形成一个“闭环”,演变为一条细密的产业链,养殖户可以从产业链多个环节上获益。(王川)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0531-88556593】 投稿邮箱:zgwsdchina@126.com 中国网山东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