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滨州“四港联动”奔向“亿吨大港”
实施山东港口滨州港、黄骅港、套尔河港、小清河港“四港联动”战略,是滨州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市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把“四港联动”作为“83”工程首位改革事项强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滨州市拥有海岸线126.44公里,新一轮海岸线修测将增加成陆区面积105.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调出盐田、生产作业区21万亩,整个沿海还有可利用地60万亩,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了巨大空间。随着渤中19-6凝析气田登陆,一批高端化工项目陆续落地,一个庞大的沿海产业集群呼之欲出,成为支撑未来滨州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据了解,山东港口滨州港、套尔河港直接腹地运输需求13266万吨,现实优势运量仅5560万吨;市内公路运输占76%、铁路占4%、水运占20%,迫切需要整合港口资源、完善互通体系、重塑运输结构。通过‘四港联动’战略实施,构建四港之间、港口与腹地企业和外部港口之间的循环联动体系,对打造有滨州特色、竞争优势的港口集群,重塑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滨州‘向海向洋向未来’开放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改变全市港口资源比较分散、权属不一的现状,滨州市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施系统集成改革,成立交投集团,将滨港公司整体划入;控股经营化工码头;沾化、无棣、北海相关国企人员、资产、债务一并整合划转,保持现行财税、统计体制不变,整合临港滩涂、海域、岸线和码头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集聚式发展,港群发展优势、改革溢出效应将得以充分释放。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滨州市加大协调、磋商、谈判力度,有力保证了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下一步,滨州将壮大港口集群优势。加快山东港口滨州港航道、泊位和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制订套尔河港区航道提升方案,提升港航承载度;近期出台交投集团组建方案,加快资产划转,尽快实现正常运转。通过借力黄骅港综合大港优势,统筹市内港口资源,着力打造以山东港口滨州港为核心,套尔河港、小清河港为补充,秦口河、大口河、徒骇河港等N个支点为延伸的港口集群,推动向产业港、贸易港、枢纽港转型,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以上,建成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绿色低碳、保障有力的“亿吨大港”。
滨州市将重塑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秦滨高速、G228丹东线,鲁北高新区至黄骅港和滨州港铁路专线,货运铁路专用线,通港管输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研究制订铁路进港区实施方案,研究开通四港之间海上航线,构建公铁水互联互通体系,推动“公转水”“公转铁”颠覆式变革,实现“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加快推进滨州港物流园、金达铁路物流园、鲁港现代物流园、邹平铁路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以山东港口滨州港为主枢纽,以套尔河港区、小清河港邹平港区及博兴港区、鲁北物流园为货运节点,以匹配物流园区为支撑的“一枢纽、四节点、多中心”现代物流体系。
为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滨州市将坚持港口集群、主导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壮大以山东港口滨州港和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临港产业发展核心,打造北海、沾化、无棣临港产业带,拉动腹地邹平、博兴小清河产业带和其他县区多个产业组团做大做强,形成“一芯、两带、多组团”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以港兴产”“以港兴城”。坚持陆海统筹,研究开通滨州港口集群至其他域外港口海上航线,实现与环渤海、京津冀、东南沿海沿江、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国内港口的循环联动,把“四港联动”打造成全市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记者 王晓芳 吴荣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