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材料前沿领域,山东重点突破新材料卡脖子技术研发,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导新材料产业向高端提升。
在青岛市即墨区,瓷兴新材料公司生产的氮化硅粉体今年销售额增长了300%,并出口到日本、德国等国家。而以前,这种原料主要被他们所垄断。
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裕昆说:“我们不仅技术上达到了日本同样的水平,而且价格上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逼迫日本降价也降到了300元左右。”
氮化硅是山东“十四五”重点发展的高性能陶瓷之一,以它为原料生产的氮化硅基板,主要用来搭载高铁、智能电动汽车电控系统芯片。清华大学成会明院士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在实验室掌握了燃烧合成法生产的核心技术,青岛即墨区决定引进这个项目进行成果转化。但是从实验室到放大中试,一开始并不顺利。
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博士崔巍说:“我们以前很容易能够点着的设备,放大了200倍之后,我们根本就点不着这个设备。这个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当地政府及时注入3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继续中试,终于在国内率先用大型设备成功生产出高端氮化硅粉体。
青岛市即墨区科技局局长吴强说:“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方面是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是发挥政府资源优势搭平台,帮助企业联系拓展上下游材料的合作伙伴实现协同创新。”
高强韧轻量化铝合金材料是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团队的产业化项目,要达到钢的强度,需要在工艺上进一步优化。项目落户青岛后,当地立即引入了北京的有研科技集团研发团队,三方协同,实现高致密度半固态压铸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青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学磊说:“这个就像切豆腐一样软软的。形成这种半固态状,进入模具的时候,它会迅速前冲,就像挤牙膏一样,把里面的气迅速排出来,通过热处理的时候会大大提升力学性能。”
十四五期间,山东将聚焦碳纤维、先进陶瓷、高性能铝合金等8个重点产业链,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强链补链。到2025年,将推动山东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
“让我们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到企业去,让我们的企业家走到实验室来来发现这些科研成果,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结合,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一个过程。”山东新材料产业协会会长周传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