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农历辛丑年春节,是“十四五”开局年的春节,在山东各地都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加足马力努力奋斗之际,驻山东的人民日报记者坚持延续多年的“新春走基层”的优良作风,过节不离岗,采访了多篇反映山东各地在党建引领下人民群众过新年的新气象、新风貌稿件。人民日报先后在头版头条等重要位置分别进行了报道。
老人共享团圆饭 幸福食堂话幸福
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记者肖家鑫采访的曲阜市的“共享团圆饭”。除夕下午,山东曲阜石门山镇西焦沟村,村里的幸福食堂里升腾起浓郁的饭菜香气:香菇炖鸡、山药炖排骨、蒜蓉大虾……“跟邻里乡亲一块过年真是热闹!”72岁的老人孔祥金乐得合不拢嘴。西焦沟村邀请22位老人来幸福食堂共享团圆饭。村干部记录了每位老人的饮食偏好,志愿者拿出手机为老人视频连线未能返乡的亲人。孔祥金对记者说:“这是俺这辈子过得最幸福的一个年!”
村干部志愿服务 让“空巢老人”暖心过年
同样,2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记者侯琳良、李蕊采写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东寨村张德会老人过年的情况。文中说,这几天老人家里格外热闹,“今年孩子们虽然不在身边,但这个年过得心里暖和。”张德会笑呵呵地告诉他们,村干部们陪他过了一个特殊而温暖的“团圆年”。为确保村里留守老人有人管、有人帮、有人陪,新区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广泛参与,建立了常态化联系帮扶制度,实现关爱工作全覆盖。
新春佳节到 鱼香迎大年
在青岛即墨一带,素有过年吃白鳞鱼的习俗。特别是年夜饭,摆满各色菜肴的饭桌上如果缺少一道白鳞鱼,就很难称其为丰盛。记者王溱抓住了这大好题材,报道了即墨地区“鱼香迎大年”的盛况。人民日报用大篇幅进行了报道。
白鳞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水鱼,身体扁扁,嘴巴尖尖,银白色的鱼身长满了厚密的鳞,片大而晶莹,鱼刺特别细还特别多。
白鳞鱼学名为鳓鱼,但即墨人最喜欢“鲞鱼”的叫法。鲞鱼开胃、暖脏、补虚。“鲞”字的谐音顺耳,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所言:美下着鱼,是为鲞字。到即墨说白鳞鱼可能有人一时反应不过来,但说鲞鱼,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白鳞鱼是饭桌上的“名贵”佳肴,逢年过节必有,并逐步演变成了习俗。记得小时候大院里有位邻居是即墨人,每到临近过年就到处打听什么地方能买到白鳞鱼,抽空还特意跑去菜市场跟卖鱼的售货员套近乎,请托进了白鳞鱼给她预留出来。其实那年月很少能见到新鲜的白鳞鱼,因为冷冻条件所限,渔民出海随身都会带上一大包粗盐,鱼打上船就用盐卤起来,等上了岸还要赶紧挂在绳子上晾干,以防止腐烂。所以,很多时候饭桌上见到的大都是“咸”白鳞鱼、“干”白鳞鱼。但即便这样,人们照旧乐此不疲地到处寻找。
白鳞鱼刺虽多,但吃起来非常香。一般的做法是清蒸,鲜的、干的、咸的都是如此。鱼洗净,放上葱姜蒜之类的调料,倒上花生油,在锅里猛火蒸。熟透的白鳞鱼不光肉香,鳞也很香。腌制过的白鳞鱼,经过卤水发酵,会发出一股异味,闻上去不敢恭维,但吃起来停不下嘴。
过年过节吃白鳞鱼,在即墨人眼里不光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念想。许多即墨人说,看到白鳞鱼就会想到家乡与亲人。特别是那些年少就离家的人,一条白鳞鱼会勾起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我那位老邻居就是这样,她家乡已经没有直系亲人了,但她却依旧牵挂着那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个发小儿玩伴。平时她串门跟邻居们聊天,话题总是少不了家乡。每次弄到了白鳞鱼,她都会满脸笑容,拎着在大院里走上一圈,然后逢人就说,我有白鳞鱼了,跟在老家过年一样。那神色、那得意劲儿,就像中了大奖。有了它,似乎就可以解了自己的乡愁,心里充满了甜美。
白鳞鱼被喜欢的另一原因,是量少。听渔民说,白鳞鱼的习性比一般鱼难以捉摸,气温低时大都在深海里,渔网下去很难成群地捕捞,捕捞上来的多混在其他鱼里。一网有个几条、十几条,运气就不错了。物以稀为贵,白鳞鱼无形中成了鱼中的“珍品”。家里有闺女的即墨人,更是对其“高看一眼”,不仅年夜饭不能缺,闺女出嫁也要捎上,最少四条,多则八条。因此,白鳞鱼也被看成“祥鱼”,寓意着吉祥,福祥。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儿女日子吉祥,谁不期盼自己的亲人百福呈祥?
这些年生活蒸蒸日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然而作为即墨人,过年饭桌上一定要上一道白鳞鱼的习俗依旧没变。不同的是现在想吃新鲜的,就有新鲜的;想吃腌制的,就买腌制的;想要干晒的,就有干晒的。冰库里储存着保存完好的新鲜白鳞鱼,渔民自己晾晒和用传统办法卤的白鳞鱼,逢年过节都被一抢而空。
小年前去了趟菜市场,在鱼摊前看到有人在买白鳞鱼,既要新鲜的,又要干咸的。上前随口一问,买这么多,吃得了吗?对方回答,新鲜的自己留着吃,干咸的寄给外地的亲戚。品着鱼香的味道,就会想起亲人,想到一份过年的吉祥。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 除旧推动乡村振兴
2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记者李蕊采写的移风易俗过春节的稿子,格外引人注目。
“以往过个年,人情往来得大几千元,如今花钱少了,但情分一点都不少!”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斜屋村村民陈玉玺对记者李蕊连说“省心”事。近年来,阴平镇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阴平镇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围绕移风易俗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干部成为传播乡风文明的主力;选拔党建指导员12名,对乡风文明进行全面督导、考核,切实把乡风文明抓到实处;组建50余人的“志愿者宣讲团”,广泛宣传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
在党组织指导下,阴平镇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群众公开推选村里德高望重、处事公正的热心人为理事会成员,制定本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理事会重新制订村规民约,张榜公示。理事会细化红白事办理标准、宴请人数、操办流程等,遏制大操大办之风。
阴平镇党委副书记陈传会说:“我们将继续创新工作方式,推进移风易俗,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让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民日报》还突出报道了在节日期间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以及失去双亲或单亲的困难儿童如何过一个“幸福年”。2月9日、2月15日,《人民日报》先后刊发了记者肖家鑫、王沛采写的题为《山东临沂组织志愿服务团救助困难儿童:用心呵护 精准帮助》、《黄河修防工李涛——守护大堤 使命在肩(我们的2020)》的文章,分别聚焦山东临沂困难儿童获精准帮助,舍小家、顾大家的黄河守护人。
山东临沂组织志愿服务团救助困难儿童:用心呵护 精准帮助
在山东临沂,有一支志愿服务团,一对一精准帮扶困难儿童,把物质解困和精神陪伴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临沂市关工委调研发现,失去双亲或单亲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以及特殊原因形成的事实孤儿,急需各方救助。调研还发现,不少爱心热心人士单枪匹马救助困难儿童能力有限,帮扶力量拧不成一股绳。
基于此,2018年4月,临沂市关工委困难儿童志愿者服务团成立。公务员、教育工作者、医护人员、个体经营户以及“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多个群体的热心人纷纷加入。自成立以来至今,临沂市12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困难儿童志愿者服务团分团,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全覆盖的三级帮扶工作网络。
服务团成立后,组织上千名志愿者深入全市9494个村庄进行了地毯式摸排,对15岁以下孤儿、事实孤儿、单亲父母无劳动能力、父母残疾无经济来源、贫困家庭的儿童,逐个进行全面走访。以此为基础,建立帮扶信息库,精准确定帮扶对象。据服务团团长徐军介绍,截至目前,共计走访11万多人次,共摸排出5317名符合帮扶条件的困难儿童。
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表示,关爱帮扶困难儿童,不是单纯地给钱给物就可以,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长期的关爱、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把扶贫、扶心、扶志、扶技等结合起来,一帮到底。
志愿者与很多困难儿童实现了“一对一”结对,组成“临时家庭”。根据困难儿童的实际需求,服务团对他们实施以心灵关怀和精神陪伴为主,扶贫、扶心、扶志、扶技相结合的精准长效帮扶模式,确保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才。扶贫重在对生活极度困难的孤儿及其家庭实施物质帮扶,改变其生活匮乏状况。扶心重在通过心理辅导、情感抚慰、爱心感化、思想引导等,真正把孩子的心暖起来。扶志是通过举办各种学习、训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积极向上的志气提起来。扶技重在通过对接爱心学校和教师志愿者,让他们掌握技术、技能,把融入社会的技能备起来。
“我们把好志愿者入口关,加强团队建设,保证进来的志愿者能够真正帮助困难儿童。”徐军说。据介绍,服务团制定了严格的志愿者招募流程,通过个人申报、资质审核、签署协议、登记造册等程序,吸纳具备丰富帮扶经验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
“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我们还坚持学习型团队建设。”徐军说,服务团坚持开展每周4天、每天2小时以上的线上学习,举办了400余场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满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线下学习会。同时,加强对志愿者关于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同时组建教师志愿者团队,提供教学咨询和学习辅导。志愿者还持续不断地学习政策精神、传统文化以及儿童教育等各种知识,提升帮扶能力。
黄河修防工李涛——守护大堤 使命在肩(我们的2020)
隆冬时节,黄河山东德州段,橘黄色的救生衣缓缓挪动,他们是齐河黄河河务局的河道修防工。
今年31岁的李涛是其中一员。李涛2012年退伍转业到齐河黄河河务局潘庄段养护队,成为一名黄河守护人。
他所在的齐河潘庄段辖临黄堤9.529公里,湾多、险工多,堤坝地形复杂。清扫堤顶路面、捡拾堤防和险工垃圾、修整坍塌备防石垛、植树、病虫害防治、防汛值班……日复一日,李涛从不懈怠。
2020年,黄河防汛面临重大考验。上游来水迅猛,强降雨多,潘庄段内最高流量超过5000立方米/秒,“好多年没有过这么大的流量了。”李涛说,“越是刮风下雨,越要走出去,因为这时最容易出险,也最不易发现。”
那几个月,李涛顾不上回家,和同事们驻扎在段上。“进了汛期,一天要仔细巡查两次,24小时轮流值班,进行根石探摸、水位测量等工作,及时排除隐患,我们才能放心。”
巡查时,一条绳子一头拴在李涛腰上,一头拴在岸上两名同伴身上,李涛手持3米长的探摸杆,沿着黄河岸边“扫雷”。“汛期水里的树枝、杂草容易缠住探摸杆,将岸上的人卷走,必须做好防护。”李涛说,石头和泥沙的声音和触感截然不同,有经验的修防工一探便能洞悉水下堤坝的情况。
一次,程官庄险工10号坝上坝根根石走失,造成大坝局部坍塌,并有扩大风险。不等挖掘机入场,李涛带着队友咬牙徒手搬运30多公斤的大石散抛入河,保护坝根稳定。来来回回半个多小时,人力配合机械,终于化解险情。
坐下来,李涛才发现身上衣服早已湿透,绷紧的手指禁不住颤抖。“当时这样的根石坍塌险情有两处,好在及时处理,才免于更大损失。”而这样的险情,他已经数不清处理过多少次。
守护黄河,已成为李涛生命的一部分。“能见证治黄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很自豪。现在我们施工用上了推土机、挖掘机、自卸车等机械化设备,巡查用上了无人机。”李涛说。
工作之余,李涛痴迷钻研出了名。有一回他碰到疑难问题,思索数日不得解,得知段上一老师傅有招,立刻驱车四五十公里前去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涛逐渐在一系列河道修防职业技能比赛中斩获佳绩,先后荣获“山东黄河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底,李涛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正式运行。2020年,工作室完成改进和革新项目25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撰写技术报告20余篇。
“国家对黄河保护十分重视,守好黄河大堤,我们使命在肩、义不容辞!”李涛说。
(阚金剑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