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闪电深1度|41名个人和32个集体获国家表彰!山东这样诠释脱贫攻坚精神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天(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山东有41名先进个人及32个先进单位荣获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脱贫攻坚精神闪耀齐鲁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在受表彰的获奖者中,既有村两委班子成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也有山东各级党政机关派出的第一书记、扶贫干部,还有高校教师、企业领导等。他们的事迹,生动诠释了齐鲁大地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脱贫攻坚精神,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李洪文是济南市历城区供销社派驻叶家坡村的第一书记,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他至今都记得2016年3月当他第一次踏入叶家坡村时看到的情景:几近坍塌的破旧土坯房、坑洼崎岖的街巷,还有村民们期盼的眼神。
那个时候,他就坚定了信念:再苦、再累、再难,也要让叶家坡村早日解困脱贫。此后,他每天骑行摩托车120多公里,翻山越岭往返5个自然村开展工作,累计行程19.48万公里,被村民称为摩托车上的“第一书记”。他先后筹资1539.98万元,硬化道路、架设桥梁、安装路灯,让帮扶村叶家坡村“旧貌换新颜”。
今年3月,李洪文的4年扶贫任职期满,本应卸任返回原单位,但再次面对叶家坡村村民热切挽留的目光,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扶贫的征程。
“脱贫攻坚战一日不胜,我就一日不撤”。这是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第一书记牛伟国的信念。
对牛伟国,很多人已经习惯称他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他连续两期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不耽误工作,在妻子患病手术后带到村里一起住。9年里,他先后帮扶4个村,累计募集款物182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6000万元,用于贫困村改造、扶贫产业发展等,也带动了更多的热心企业投身到扶贫公益之中。
同样坚守在扶贫公益一线上的,还有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孙建涛。作为新时代青年志愿者,孙建涛带领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志愿者累计行程近70万公里,走访596个村庄、7000多个家庭,募集善款2500万元,已经为2138名困境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帮扶档案。
在获得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山东名单上,还有三位特殊的获得者:三下基层一干就是21年,突发疾病、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苏庆亮;创新推广“临矿扶贫模式”,生命最后一刻仍坚守驻村岗位的刘建光;用400多个日夜带领630余户群众走出贫困、因公牺牲的王新杰。
苏庆亮生前是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建光生前是沂水县四十里铺镇洪沟村第一书记、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扶贫办副主任,王新杰生前是单县黄岗镇柴庄村第一书记、省工商局主任科员。
逝者虽已逝,但是他们百折不挠的坚韧和血性将烛照着更多的人砥砺奋进。
脱贫攻坚山东答卷
25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山东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多亿元,共派出4万多名驻村干部、40多万名帮扶责任人。特别是2019年和2020年两年间,山东连续两年选派万名干部下基层,实现了扶贫重点村“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山东按照“2016-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工作部署,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精准施策,强化落实,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交出脱贫攻坚优异答卷。
脱贫攻坚以来,山东累计减少省标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6万,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基本完成,给60.62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的沂蒙老区6市18个区县55.61万人贫困群众在2018年全部脱贫。
截至2020年底,山东全省190.2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有86.1万人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设立五年过渡期
继续巩固脱贫成果,稳定脱贫不返贫
为了实现各地稳定脱贫不返贫,山东不但设立了5年过渡期,继续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进行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还将特色产业作为扶贫项目,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几年山东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村产业带头人,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担当,通过做强一个龙头,搞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如今,在齐鲁大地上,特色产业在乡村“大显神通”,不仅成为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更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没有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努力,幸福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山东脱贫攻坚答卷的背后,有说不尽的披荆斩棘、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有无数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让我们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向负重前行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