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齐河欧乐堡度假区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山东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12市的13个县域和镇域典型脱颖而出,为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在县级层面,相关政策落地性强,工作推进措施接地气、有实效,形成的创新经验从内容、形式到机制、路径等都比较完整,可复制、可推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说,总体来看,我省旅游业近两年涌现出的创新经验,均来自旅游业发展的一线,特别是县域旅游目的地越来越成为旅游创新的原发地。
目前,青州、曲阜、崂山、荣成、沂南、蓬莱、齐河、章丘等8个县(市、区)已经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在全国并列第一。省级层面,已评出2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在对标“国家梯队”布局产业发展。据了解,参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域,首先要达到考核指标的6个“硬杠杠”: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在15%以上;旅游业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在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富且覆盖度广。
光有政府认定还不够,市场认可才是王道。2019年,曲阜市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9.9%,其中被称作“新三孔”之一的尼山圣境达到135万人次。青州古城景区保留2万多原住民,形成了在城市社区的优质旅游供给,旅游就业人数达到14.3万人次。
“创新驱动、文化赋能、政府与市场统筹协调,激活了县域旅游的市场潜力。”参与县域旅游典型调研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青认为,那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县域,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和行政力量的引导力、牵引力,市场主体在旅游业发展中唱主角,有动力才有活力。
齐河县之所以能够实现从“一个项目、一条路”到“一个集群、一大板块”的转变,正是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台儿庄古城景区的经营打破“国有景区事业属性”的传统体制,创造了国有景区企业化运营的典范。此外,章丘区的明水古城项目和华侨城文化中心项目、蓬莱区的丘山山谷葡萄酒旅游集聚区、五莲县大青山中西太极文化基地、道朗镇的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等,都是在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统筹协调的机制下发展起来的。
“文化资源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地打出的文旅融合组合拳,激发了发展新活力,让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具感染力。”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春生表示,“十四五”时期,我省将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成效从“政府认定”转向“市场认可”,鼓励业态创新,全面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以“文旅+”或“+文旅”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优质业态,将资源存量转变为消费增量。
□ 本报记者 刘英 唐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