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山芋”变“幸福家”—— 泰安市泰山区“金星十六排”片区改造赢民心
5月31日上午,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金星片区改造回迁工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尽管天气炎热,不少“金星十六排”的居民依然赶来见证这一期盼已久的时刻。
“金星十六排”是多年前泰安市拓宽东岳大街而临时安置115户拆迁居民的周转房。一横一竖两块砖砌成只有18厘米厚的墙体,面积狭小,有的祖孙三代只能挤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这些房子的房梁多用竹筋建成,顶棚是草席瓦结构,雨季组织居民撤离成当地的“必修课”。
“我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墙体粉化开裂,屋顶漏水严重,全部为D级危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80岁的“金星十六排”居民李德盈说,这么多年来一直盼着能够搬迁新房。
此前,当地多次动议启动“金星十六排”改造工程,但均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
金星社区党委书记梁立勇介绍,金星片区城中村改造存在规划绿地和非建设用地调整的问题、破产单位的问题、改造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等,各类问题叠加,堪称是泰安市城中村改造历史上的典型复杂案例。
例如,在金星片区城中村改造中,既有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又有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既有平房,又有多层楼;既有宅基地,又有祖宅;既有私房,又有公房,还有共有产权的房屋。不同的情况,适用的拆迁安置政策不一样,但同在一个区域内,如果拆迁安置标准不一致,群众会不理解,也会不满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泰安市把“金星十六排”问题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规划中,市区两级下决心彻底予以解决。泰安市把“金星十六排”改造与周边城中村、破产单位老旧宿舍改造统筹起来,进行片区综合改造,共涉及金星、灌庄两个社区,水泵厂、轴承厂等7个单位,总拆迁占地面积104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不过,由于居住密度、基准地价等因素,根据测算结果,片区改造还有近5亿元的资金缺口,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愿接这个“烫山芋”。
“要算民生账,坚决托起群众的安居梦。”泰山区委书记王爱新说,岱庙街道和金星社区将直属企业泡花碱厂、车桥厂和3处社区集体厂院贡献出来作为回迁安置用地。泰山区在东部新城区拿出100余亩地作为项目平衡用地,弥补资金缺口,还指定区级国有平台泰泓置业接盘金星片区改造。
为发挥党组织作用,金星片区建立了项目党支部,在“金星十六排”、轴承厂、水泵厂等区域分别成立了自改委员会。
“项目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一个主题党日上,就开展‘自改三问’:要不要改、为什么改、怎么改。最终经过党员大讨论,自改委员会达成了共识——要改,为改善居住条件,而且要依靠党委、政府改。”梁立勇说。
岱庙街道党工委书记方明说,金星片区改造回迁工程项目今年3月1日启动以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合力攻坚,仅用28天就完成了700余户居民的房屋丈量工作;用时10天完成了5处厂房的协议签订工作;用时15天拆除腾空土地30亩,占回迁区域面积46%;用时24天,签订拆迁安置协议246份。
“这是我们学史力行的成果汇报,是全区片区改造的加速提效,是群众期盼已久的大事喜事,标志着金星百姓实现安居梦正式进入倒计时。”王爱新表示,下一步,泰山区将以此次开工为新起点,为项目提速保驾护航,尽快把工程“施工图”变成“实景图”、把群众“安居梦”变成“幸福家”。(记者 孙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