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诗人笔下的马踏湖千年盛景如今又鲜活呈现。去年底,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月24日,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从全国各地报送的133个美丽河湖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马踏湖,陪伴着淄博这座老工业之城浮浮沉沉,一度成为淄博的“龙须沟”。近年来,在“美丽河湖”的努力奔赴中,马踏湖一湖蝶变,重塑“北国江南”,折射着一座工业之城和缺水城市对“生态淄博”的执着追求。
工业“锈带”艰难逆袭
隆冬时节,马踏湖湿地公园芦荡霜天、水波烟云。
“看,这条入湖河叫箔场沟,过去是条2米宽的臭水沟,现在成了30米宽的景观河了。”桓台县起凤镇鱼一村巩建民驾着“溜子”自在巡游,他的周围是旖旎的湖上风光,“住在湖边这十几年,就喜欢看着一天天变样。”
桓台马踏湖,是鲁中地区最大的自然湿地,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上个世纪末,流域内大规模开发建设“工业锈带”,入湖河流被截流改道,马踏湖湿地大面积萎缩,从96平方公里缩减至不足20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马踏湖一度成为“龙须沟”。
2009年起,“生态淄博”建设重装上马,我市开始实施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湿地生态修复蓄水、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近自然人工湿地等系列项目,在湖区及周边进行生态修复、退耕还湿、建设人工湿地,马踏湖重焕生机。
惟其勇毅笃行,方能绘就时代“河图”。
2019年,一场百年一遇的“利奇马”对淄博本就脆弱的水生态造成极大冲击。台风过后,我市痛定思痛,规划总投资55亿元,部署建设101项重点水利工程,河道重整战幕拉开。两年时间,我市共完成河道治理260多公里,相当于新挖了4条孝妇河。
全域河道治理,加速着马踏湖的水生态重构。我市投资3000万元,对马踏湖进行湖面拓展,围堤加固,把这里打造成了蓄滞洪区,容量近1000万立方米。同时,围绕马踏湖、红莲湖,整治周边十余条河道130公里,建设猪龙河入湖口、乌河河道等六大湿地14000余亩,生态绿化10万亩。马踏湖蓄水能力从3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水位抬升1.7米,“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芳容初显。
生态河湖满血“复活”
“这水里的苲草多茂盛,过去有污水它就不长。现在水里的鱼、虾很多了。”起凤镇鱼三村郭正桥经历了马踏湖从清到污再返清的全过程。据他讲,十几年前,这里河道有多长,垃圾就有多长,黑水臭气,弥散四方。而水环境治理,让他又找回了儿时的记忆。
2021年,我市实施“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实行水岸同治、区域共治、全流域共建,推进引客水、蓄雨水、抓节水、保供水、治污水、用中水、防洪水、排涝水,聚力攻坚美丽幸福河湖三年全覆盖。
桓台县将马踏湖区划定为限制开发生态保护区,用“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等多种模式,在河流入湖口、重要点源排放口、支流入干流口处和污水处理厂末端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有效提升了防洪蓄水、补给水源、净化水质能力。日处理污水18万立方米,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入湖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并为马踏湖、红莲湖补源,累计补水近7000万立方米。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关键是让水流起来、活起来,再通过控源截污、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蓝绿交织的淄博“白洋淀”,再造马踏湖这颗“鲁中之肾”。
生态治理,让马踏湖“满血复活”。
做着芦苇手工艺品编织生意的宋祥峰很是兴奋:“水质提升后,芦苇品质也大幅提升,可以制作成原生态的芦苇吸管,替代塑料吸管。芦苇吸管一支两元,市场空间巨大,我们现在正想着扩大产能呢。”起凤镇副镇长尹磊则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满怀期待,计划依托马踏湖生态资源优势,将全镇高标准规划成三块特色区域:北部环湖游乐区、中部民宿餐饮的特色小镇、南部休闲农业区,实现“拥河发展”。
5000名河长护水长清
生态建设,水清则灵。
1月20日,乌河起凤夏七村段,河管员马西国巡河过程中发现一处河段淤积了垃圾。他用“巡河APP”上报镇河长办,当日清理完毕并反馈。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我市建立了“河湖管理委员会+河湖长+河长办+河湖警长+民间河湖长+河湖管理员”管理模式,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成,全市各级各类河湖长近5000人。
我市充分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势,市总河长带头巡河巡湖,全市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查河湖9.76万次,解决突出问题1727个,并完成了全市478条(个)河湖的一河(湖)一策,全市1103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3512个入河排水口全部完成“一口一牌一码”,每日扫码,动态清零。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生态淄博,当久久为功。美丽河湖,将持续涌现。
□本报记者 汤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