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共承担“83”工程及《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21项,本部门重点工作13项。目前,所有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扛牢政治责任,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生产实现十六年连丰。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81.99万亩、实现总产372.2万吨,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10月21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来我市现场调研,对我市“三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粮食丰收基础更加坚实。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6万亩,工作成效获“好”等次(全省共五个市获得“好”等次)。博兴县、邹平市被省确定为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入选数量全省第一(全省共16个县市区入选)。
农业科技支撑全面强化。成功创建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全省第一批三个示范市之一)和“平安农机”示范市(全省唯一一个示范市)。首创并推广小麦高低畦生产技术,单产提高10%以上,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大力实施种子工程,6个玉米品种通过省级审定,为历年之最。
促进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
防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完善。新排查识别监测对象1517人,累计10177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市6.5万脱贫享受政策群众人均收入11998元,比上年增长20%,保持全省前列。
产业扶贫项目绩效明显。全市696个产业扶贫项目健康运行,实现收益1.04亿元,人均受益1600元以上,名列全省前列。
帮扶政策精准落地落实。积极推动“四个不摘”政策体系落实落地,免除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155人。为3.45万人次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5亿元。脱贫享受政策群众低保和特困供养率达到72%,工作成效保持全省前列。
推动三产融合,乡村产业持续提质增效
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滨城中裕、阳信亿利源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数量居全省前列。沿黄小麦、肉牛2个产业集群(滨城、惠民、阳信3个县区)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是全省唯一两个产业集群均入围的地级市,获资金支持1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冬枣、鸭梨产业加快转型,新建冬枣大棚2万亩,改良“沾冬2号”1.1万亩,完成老梨园改造6000亩,建设现代梨园2000亩。畜牧产业提质增效,阳信县国家现代肉牛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获批创建国际进境肉类智慧产业园。超额完成生猪生产任务,列全省第一位,获省奖励资金300万元。5个乡镇、1个村入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成功承办全省第四届农民丰收节,大力宣传推介“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全年新增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总数达到35个。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家,总数达到16家,居全省第二位。
推进综合整治,乡村建设更加宜居宜业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夯实。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连片打造示范片区14个、创建10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县市区成功入选国家、省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典型案例。加大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共争取冷库建设项目231个、资金4800万元,建设数量和项目资金均居全省首位。
农村环境整治卓有成效。清理各类垃圾770万吨、三大堆19万处,清理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6660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入选省典型案例,邹平市“四小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被全国推广。
智慧乡村建设提档加速。10个智慧农业示范乡镇试点进展顺利,全市435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进一步改造提升,运营效益居全省首位。
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农村重点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3.3%,位居全省前列。集体产权改革成果全面巩固,全市5428个村(组)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完成率达100%。强化政策集成,邹平市入选全省首批10个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县。
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农机、植保、农资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5300余家,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邹平市、惠民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在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典型经验介绍。
金融支农机制进一步完善。组建全省首家市级金融支农联盟,积极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县区行”活动。新增担保农业经营主体5000余户,“鲁担惠农贷”30.8亿元,同比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