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正璀璨
——济郑高铁即将全线开通之际看聊城发展之变
27年前,“大京九”的汽笛声,拉开了聊城“铁路时代”的大幕。如今,即将呼啸而来的济郑高铁,又将聊城“载”入了“高铁时代”。
聊城,这座被黄河与大运河眷顾的“两河明珠”城市,正从国家和山东发展大势中抢抓机遇、找准定位、谋篇布局。在济郑高铁即将全线开通之际,记者再次深入这座千年古城,探寻它在时代更迭中的变化。
机遇之变——
高铁通,扬新帆,奋楫笃行勇争先
聊城因水而兴。波澜壮阔的黄河,为聊城带来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水源;气势恢宏的大运河,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烟火繁华,奠定了“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历史地位。
聊城因路而兴。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聊城不通火车的历史,也点燃了“天下不敢小聊城”的豪情。
“作为沿线设站的13个县(市、区)之一,济郑高铁将有力推动茌平强势迈入‘高铁时代’,形成全新的立体化交通格局,促进区域要素流通和经济发展,助力茌平跑出高质量发展的‘高铁速度”。”聊城市茌平区委书记孙荣军表示。
聊城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区。“以聊城为中心,400公里半径内可辐射2亿多人口,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说,聊城着眼国家和山东所需、聊城所能,正加快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山东“四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济郑高铁全线开通将结束聊城不通高铁的历史,全面开启“两河时代+高铁时代”的崭新篇章,为新一轮鲁西崛起注入全新动能。未来,随着“高铁叠加、高速成网、飞机起降”的立体大交通体系日趋成型,聊城东接山东沿海、北融京津冀、南达长三角、西联中原腹地的桥头堡地位将充分彰显,战略红利将加速释放。
产业之变——
强老树,育新苗,“专精特新”领风潮
京九铁路的开通,让东阿阿胶、时风、信发等传统企业迎来发展春天。时至今日,这些“老树”不断焕发新绿,而一批代表新行业、新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在蓬勃发展。
“从直径一米多到直径几毫米的轴承,我们都能做到‘国内最薄’。”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生产的薄壁轴承系列产品连续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是拼资源、拼低成本,如今拼的是创新、拼的是研发。”公司总经理杨海涛深有感触。
聊城一方面加速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持续深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构建大中小企业多层次立体分布的“热带雨林”,助力更多企业走上了“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山东省2023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聊城有266家企业入选,超过往年总数之和,数量居全省第6。
今年5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来聊城中通客车“提车”的消息,直冲全国热搜。爆款的背后,深深烙印着“聊城制造”的印记。
制造业是聊城的一张重要名片。聊城坚持“制造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协同发力。1—9月,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8.82%。2023年全市秋季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总投资1083亿元的147个优质项目集体亮相。
“我们创建总链长‘问链’、链长‘巡链’、专家‘诊链’机制,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断点、堵点,精心编制《制造业产业链图谱》,扎实推动产业链招商活动,1-10月份,开展招商活动202次,签约项目333个,签约金额1247.15亿元。”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说。
2022年以来,嘉华股份、乖宝宠物、金帝股份相继上市。从连续12年“上市断档”到12个月内“三箭齐发”,聊城企业抢滩资本市场结出丰硕成果。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聊城先后涌现“聊·诚办”“亲清会客厅”等一批服务品牌。韩国希杰集团连续10次在聊城开发区追加投资,是对营商环境的真实反映。
优秀的人才也是生产力。聊城坚持“人才兴聊”战略,加快建设具有鲁西特色的人才聚集高地。在2023聊城市人才发展论坛上,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向海内外发出诚挚邀请:“聊”有未来,“城”就精彩,聊城将拿出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环境,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为人才“服好务”,为专家企业“牵好线”,为科技创新“搭好台”。
生态之变——
沙变土,绿生金,碧水蓝天唤鸥群
4000亩樱桃林环抱的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家家户户住进了独门独院的二层楼。这里地处黄河故道,曾因“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风压”而闻名。
平沙丘、填沙坑、栽果树、建大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田马园村获评“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等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
历史上黄河六次改道,为聊城留下了沙化面积150万余亩、荒漠化面积230万余亩。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介绍,多年来,聊城积极完善各级道路水系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网,提升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新河森林生态功能带;重点提升改造国有林场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林场;坚持不懈地开展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行动、黄河及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生态廊道提升行动,构建起带、片、网、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
昔日的“沙窝村”,如今变成一个个“林场村”“果园村”“旅游村”,聊城也借此入选全国第一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
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污染物产生,聊城企业展开了你追我赶的绿色低碳转型。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聊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57.3%,PM2.5浓度改善65.2%,PM10浓度改善63%,优良天数增加2.5倍,省控以上断面历史性消除V类水体。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聊城鸟类仅有15目36科77种。而如今,聊城大地已汇集18目55科260种鸟类,更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流连光顾。
城市之变——
城变暖,人开颜,人民城市人民管
“开门见绿、出门进园”,近年来聊城陆续打造出213处口袋公园。不经意间,一间间“城市书房”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不少于50家城市书房,逐步完善‘15分钟阅读圈’,为建设‘书香聊城’奠定基础。”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刘宪鹏口中的“15分钟阅读圈”,也是聊城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核心单元。在聊城“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里,聊城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努力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让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夏季农忙时,乡镇政府大院免费开放,成为农民的“晒粮场”;进入取暖季,聊城公交免费乘车政策温暖人心;为解决老人一餐热饭,全市建设220余处幸福食堂……曾被视为“冤家”的城管和摊贩如今也变了。“我们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原则,因地制宜、多方联动,规范设置户外经营区,规划设置了30处早市、夜市、2510个流动摊点,既方便了群众,又解决了占道经营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让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延星介绍。
聊城正用心用情打造城市管理的“聊城样本”。正如市委书记李长萍所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共同打造一座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
济郑高铁通车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聊城,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将焕发蓬勃生机,重现昔日繁华盛景,成为黄河、大运河畔一座璀璨的明珠城市。
(大众日报记者 胡磊 薛良诚 孙亚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