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垛庄村村民郭宝美都会清扫村里的道路。垛庄村有6条大路和17条小巷,由18名村民负责清扫,郭宝美是其中之一。虽然干的是村里的活,但郭宝美等人的“东家”却不是村委会,而是村公益物业管理委员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等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从之前的美丽乡村,到如今的和美乡村,“一字之变”代表着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
作为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潍坊,紧扣和美乡村建设新要求,持续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探索实施了许多新的好办法,取得了许多新的好成果。其中,用公益的方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保持,是一张亮丽的名片。
0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扣和美乡村建设新要求,打造“潍爱我家”农村公益物业管理新模式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
在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和美”的标准不仅包括单纯的外在环境,还包括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乡村善治等等,需要“硬实力”“软实力”一把抓。
这些年,我市在农村地区的道路、网络、水电、商超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农民过上现代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硬实力”基本过硬。
但在“软实力”上,还存在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配套服务及管理跟不上乡村建设速度等不足。有的村子村庄建设很好,道路硬化、宽宅大院......但存在墙面乱写乱画、电线乱扯乱拉、垃圾乱扔乱放等现象,整治一下马上变漂亮了,后期管理跟不上,过几天又变回老样子。
为此,我市以“和美”为内涵要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围绕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探索打造“潍爱我家”农村公益物业管理模式,确保乡村“美丽”有章有法、有里有面,进而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为更高水平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力配套支撑。
据了解,该模式有三个核心支撑。坚持党建统领,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开展公益物业管理的行动效能。打造“潍爱我家”品牌,引导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以村民的“自治”,推进村庄环境的“精致”,最终达到乡村治理的“善治”。后续管护“零投入”,通过志愿行动、村民共管共建等,实现村内管护费用为“零”。
随着开展农村公益物业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成效如何?
“实现了设施有人管护,卫生有人打扫,垃圾日产日清,墙面变成风景画,村里村外干净整洁,与山山水水融为了一体。村里人都竖着大拇指说自己村环境好,精气神更足了。”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嵩山社区主任孙婧说,值得关注的是,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更高了,村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67个、市级2000个。
02
以党建统领高位推动健全机制,既遵循一般规律又坚持因地制宜,深化共建共管共享保障后续管护“零投入”
物业管理离不开“人”和“钱”。开展公益物业无疑增加了相关工作难度。如何确保常态长效?
我市的办法是,既遵循发展的一般规律,配套相关机制,更找准自身最擅长的赛道,引导各村立足实际情况,找准“想干”“能干”“能干成”的方式方法。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运用多项举措建章立制,是确保常态长效的关键。其中,制定“村规民约约束机制”“网格管理联动机制”“志愿服务常态机制”“村民共管共建共享机制”等是核心之举。
“村里变干净了,感觉路都宽了。”昌乐县营丘镇庞家河沟村村民庞荣德说,村干部们带头划分“责任田”,清扫分管区域的卫生;各家各户负责各自房前屋后的卫生,公共区域则由村干部每周义务清扫两次,“原来是没人管,现在是有人干。”
他还指着村路边的绿化苗木说,里面的海棠、月季等花卉,很多是村民们主动从自己家里移植过来。“大家平时还会剪枝、浇水,不仅为村里节省了钱,也更爱护自己打理的环境。”庞荣德说。
庞家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庞友德介绍,通过这种村民共管共建共享的办法,他们实现了村里环境管护费用“零投入”。
庞家河村只是一个缩影。全市各相关镇村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安丘市凌河街道凌河村将全村划分成4个大网格、12个中网格、56个小网格,分别由村“两委”成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包靠,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压实网格员责任,推进村庄人居环境长效保持。
高密市姜庄镇尹家长村成立由村“两委”成员牵头、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天义务出工2小时,对村内及村周边公共区域的卫生进行整理。
废旧宅基地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老大难问题,姜庄镇陈屋村创新思路,把废旧宅基地作为沉睡的资源进行盘活,统一清理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不仅解决了整治难题,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现在,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收运体系已全面建立,但有些村庄内出现垃圾桶桶身破损、垃圾散落四周等问题,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
青州市王府街道凤山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撤走村里的垃圾箱,对村内生活垃圾改为“定时定点、专人收集、统一清运”。
“每天晚上8点到8点30分,村里会安排专人开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收集放在家门口的垃圾,然后统一运到街道的垃圾收集点。”凤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德胜说,凤山村所处山区本身就山清水秀,村里的人居环境又得到全面提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游玩。
03
以村民“自治”推进村庄环境“精致”,持续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小家庭”与“大环境”良性互动
农村群众既是乡村的主人,又是环境整治的主体,还是和美乡村的受益者。开展农村公益物业管理,需要进一步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以村民的“自治”,推进村庄环境的“精致”,最终达到乡村治理的“善治”。
实践中,我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模式,引导群众参与。
有的村庄通过“积分制”“合格证制”等措施,调动村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探索实行积分制管理,每季度对各户卫生情况进行打分,对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对卫生不合格的村民进行扣分,累积的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用品,力促广大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
有的村庄把引导村民参加农村公益物业管理纳入乡村文明建设中统筹推进。
寿光市洛城街道黄家庄村推行“美德+信用+网格”的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对五星“美德信用户”家庭成员,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好人”等先进典型;成立村级美德信用基金,对有资金需求的“美德信用户”,给予金融政策优惠等,引导村民向善向美,爱护环境。
还有的通过组织开展与农村公益物业管理相关的评比活动,发挥好“红黑榜”的示范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加农村公益物业管理中来。
据介绍,实施农村公益物业管理以来,我市相关镇街、村庄先后组织修订村规民约109项,构建机制39项,发动群众17000余人次,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06支,实现了“小家庭”与“大环境”良性互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更深层次的体现是,随着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履行村规民约、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环境整治,“潍爱我家”品牌影响力和各基层党组织号召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