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2016-06-29 16:51:34 来源:中国网 作者:任仲平 责任编辑:孙佳乐 字号:T|T
摘要】【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刊发任仲平署名文章《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六)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段历史时空,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引。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印,要怎样化为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之源?

  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相伴随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转型。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去魅”。我们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主张利益、保护利益,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错位,在一些人那里,物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精神追求被彻底放逐。于是,责任能够淡漠、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放眼全球,这是一种颇具世界性的“现代病”,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人民,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

  方此之时,回望我们党近百年为信仰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更有现实意义。一代代共产党人以对真理与道义的不懈追求,以对国家与民族的勇敢担当,在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同时,也为中国构筑起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几代共产党人积累的精神基因。那种超越个体与小我、献身整个人类的理想和情怀,至今依然令人敬仰。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得到净化。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被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人背离了“自小熟悉的阶级”,本应顺风顺水者偏向荆棘而行,本可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埋骨雨花台的烈士,74%受过高等教育;葬身渣滓洞的英灵,70%出身富裕家庭。这些信仰的献身者、理想的殉道者,谱写了时代的慷慨悲歌,铸造了民族的血脉精魂,让亿万人呼吸到了“英雄的气息”。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获得方向。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薪火相传,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将国家民族带到更好的境界。焦裕禄忍着剧烈疼痛坚持工作,把藤椅都顶破;沈浩扎根小岗村,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杨善洲放弃退休后悠闲的生活,用双手把荒山变成林海……永恒的丰碑上记录着这些时代的先锋,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或者财富,而是因为他们刻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这是共产党人的道德觉悟,也是一个集体的精神传承。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汲取力量。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风从影随,紧紧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休戚与共、生死相随,共同书写下“中国奇迹”。农民的手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林县的乡亲们,在悬崖上开凿出红旗渠;无数劳动者全力打拼,开创国家的未来。这是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建设人民共和国的理想,实现“中国梦”的召唤,让人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高远的世界,绘就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共产党人的信仰,我们会发现,在物质之外、利益之上,个人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生命还有担当。

  (七)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有历史学家提出三种历史时间——“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对应着历史中的“结构”“局势”和“事件”。“事件”只是“闪光的尘埃”,而“结构”才是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95年风云激荡,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为中国历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结构”。这种“结构”,既是基本的制度体系,也是根本的思想体系,更是耀眼的信仰光芒。

  95年来,这个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党,已经成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规模执政党;这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从低谷走向复兴,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潮平海阔,千帆竞发,我们的工作已经写入人类的历史,我们的工作还将继续改变人类的未来。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