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10月21日电 题: 大国重“巧匠”——来自青岛制造业一线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席敏、张旭东、苏万明
从高大上的高速列车,到细小微的零部件,再到一件精致的服装,又或者是一杯醇香的啤酒,无不浸透着匠人的苦心,倾注着制造者的追求。那一件件工业制品是冰冷的,但工人会赋予它灵魂与温度。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产品品质,离不开制造者的素质和情怀。这一点,在产生过许多知名品牌的青岛制造业身上,就能明显感知。
匠艺——精益求精擎起“中国质量”
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郭锐眼里,把活儿做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做出精品,做成艺术品。
“再高端的设备,有时也比不了人工。”记者日前在车间见到他时,他把这种人的作用称作“手劲儿”。
吊起、放平、液压、测量……循环往复,这个高铁转向架的组装工作,他做了十年。
连接高速动车组车厢的转向架,不仅承载着列车的整车重量,还承载着列车的牵引及制动,事关安全。与转向架装配直接相关的部件有上千个,一个螺丝组装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崩裂或松动。
“有图纸,不等于就能装好。怎么装,装到什么程度,只能靠自己摸索。”郭锐说,当组装中出现一些既没有规律又搞不清楚原委的现象时,他们都会将装配数据、装配关系重新比对研究,往往要做上百次实验,只为一个零部件安装的某个参数精准度能达到小数点后三位。
在青岛企业里,可以看到很多像郭锐这样的技工,传承着严守职业底线、严格执行工序标准的匠艺良知。
港机制造师刘恩磊能在0.2毫米厚的蛋壳上熟练钻孔;铲车驾驶员郭凯可以装卸40吨货物,误差控制在两千分之一以内……
斗转星移,传统的手工作坊早被现代工业抛进历史尘埃。然而,机器的轰鸣只能淹没陈旧的工艺技术,而无法磨灭一代代手工艺人孕育和积聚出的精工文化。
制造业的生命在于质量。源自传统的精益求精、笃实专注、严谨执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永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成为当代制造文化中的绚丽花朵。
匠心——创新突破诠释“中国创造”
平凡中铸就非凡,要靠创新突破。新时期的工匠,除了精耕细作,还应有追求卓越的劲头。
如果说吊起“蛟龙号”这艘载人潜水器的是一根直径仅5毫米的绳子,你会不会诧异?然而在青岛海丽雅集团,技术中心主任黄涛和他的团队,就把这样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深海作业充满难以预料的危险,如果“蛟龙号”发生水下故障无法升出水面,就会由这条绳缆将其吊出。原理看似简单,但绳缆的制作却是个技术活。
“9000米长的绳缆,要占据蛟龙号很大的空间,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重。”黄涛说,为了定制这条“生命之绳”,他和他的团队两个月来日夜攻关,反复进行压力、弹性、硬度等试验,最终交出一条仅108公斤的绳缆,不足“蛟龙号”重量的千分之五。
一条绳子,让这个团队拥有一批“专精特新”的技术积淀,站上了中国特种绳缆的高峰。
当今中国,制造业面临激烈竞争形势和爬坡转型压力,产品品种少、品质低、品牌弱,都需要在创新中求解。“工匠精神”绝不仅意味着一砖一瓦的手艺,而是包含着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时代要求。
在洗衣机底部放置一个橡胶材质的抗菌高分子“智慧球”,通过摩擦和撞击即可在清洗衣物时实现桶的自洁。这项创新为海尔该型号洗衣机创下半年销售20万台的佳绩。它的发明者,并非力学、材料学专家,而是老员工孙传滨和他的团队。
向900多万用户调研,征集近千个方案,孙传滨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仅测试智慧球运动轨迹,就做了上万次的实验。“要做就做出名堂。”他说,他们还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实现产品迭代。
“工匠精神在于不断颠覆。”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有这样一群小微主,他们时刻准备着用创新颠覆现有模式,不断追逐市场风向,根据用户体验进行产品调整与转型。他们不仅是海尔的未来,更是制造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环顾全球,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但制造者的匠心始终是其中的灵魂。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的:“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也是打造中国制造质量品牌的关键。”
匠情——坚守信念铸就“中国品牌”
如果说匠艺造就了质量,匠心彰显了创意,那么赋予产品温度和生命,成就品牌的,则是制造者的匠人情怀。这包含了对口碑的坚守,对用户的诚信、对高品质的执着以及对百年老店的孜孜追求。
每一滴青岛啤酒,都要经历1800道检测工序的“千锤百炼”,才终成佳酿。
某种成分略多或者略少一点,普通饮酒者可能体验不出来,但作为品酒师,必须明察秋毫。王庆娟,既是青啤的检测师又是品酒师,在她每天的工作清单上,除了酒和酿酒原料,还包括了瓶盖内垫、易拉罐等包装物件。“但凡和啤酒接触的,我都要品尝。”
“一款啤酒有数千种风味物质,有的风味物质再精细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只能靠品酒师用舌头把关。”她说。
酿酒用的大米必须是脱壳3天之内的新鲜米;生产现场酿造水每隔两小时就得品尝一次;输送酒的管道是用啤酒“刷”干净的;生产所用的压缩空气也要进行细菌检测……每一瓶青岛啤酒的背后,蕴含着外人无法想象的精雕细琢。
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啤酒也变得独一无二起来。青岛啤酒公司副总裁董建军说,对品质的卓越追求,更像是一种“基因”,刻在每个青啤人的心中。
至今,王庆娟每去一个地方,都买上几瓶当地啤酒,边品边做记录,看看和青啤有什么区别。“青啤就像我的孩子,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喜欢它。”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需将匠人情怀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从青岛制造的异军突起中,记者感受到,对精品理念的一意坚守,才能换来消费者的信任。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高端制造的今天,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新台阶,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而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师。只有拥有众多一流的现代工匠,才能高高挺起制造强国的脊梁。(完)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0531-88556593】 投稿邮箱:zgwsdchina@126.com 中国网山东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