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杜集镇家具制造绿动能共享产业园。记者 孙耕 摄
早上八点,乐陵市花园镇刘武官村村民孙霞送孩子上学后,赶到离家2公里的“共富工坊”开始工作。“家门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我很满意。”孙霞说,这几年村里建起了产业园,就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宽,日子变得越来越甜。
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我市在全省“首吃螃蟹”,探索出一条“党委统筹协调、政府服务兜底、市场主导引导、群众自主自愿”的新路径,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就业人员达到24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6.6%。
引人才上项目创业就业有活力
6月28日,刚刚从北京赶回乐陵的韩向勇,顾不上换衣服便一头扎进了由他创办的服装厂,开始筹备秋季订单的生产工作。
2019年3月,在北京事业有成的韩向勇,情系家乡发展回到乐陵市花园镇大韩新村任职党委书记,在村里办起了服装厂,带动上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些年,韩向勇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带动附近7个村庄发展特色产业,集体收入越来越高,村里的暖心食堂、暖心学堂等一应俱全,自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当地政府推出各项惠民政策,让返乡创业更有奔头,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韩向勇说。
能人返乡,带富一方。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雁归兴德”工程,设立1000万元返乡创业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等“七类人员”回乡创业。相继开展“强村共富合伙人”招募、培育“归雁创客”等专项行动,建成返乡创业园、电商孵化基地等89处,回引返乡创业能人2749名,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8.9万人。
除了带头人,还得有产业。
在宁津县杜集镇家具制造绿动能共享产业园山东奥馨家居有限公司,敞亮的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杨宗玉便是其中一员。“原来在外地打工,离家远收入还低,现在好了,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杨宗玉说。随着产业园的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园区,就业选择不断增多。
杨宗玉的经历在我市并不是个例。得益于培强乡镇产业带动村民就业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保障。
我市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聚焦全市10个中心镇和11个特色镇,实施“强镇固基三年行动计划”,新建现代农业、新型康养、农创文旅等“家门口项目”1180个,吸纳劳动力就业4.2万人。全市建成乡镇产业园区67个,提供就业岗位16.3万个。
“我们将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推出一批改革创新项目和制度性成果,让岗位更多样、就业方式更灵活。”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范伟表示。
多途径拓岗位扩大就业覆盖面
临近中午,在齐河县华店镇华中社区幸福食堂,居民郭兰英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身为公益性岗位的保洁员,她负责食堂环境卫生,并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
“政府给我提供了这份保洁员的工作,让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稳定的收入。”郭兰英说。
作为省、市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市扎实推进城乡公岗扩容提质行动,不断扩大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兜底保障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在岗人数达7.9万人,设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五大类公益性岗位,开发“吨半粮”农田管护员、“红色速递员”等特色公岗,覆盖贫、弱、残、老等各类帮扶对象。
“今年,我市各级人社部门聚焦失业抚养二孩三孩妈妈、失业青年、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推出开发设立特色公益性岗位民生实事,结合我市基层养老托幼、环境整治、乡村文化振兴等公共服务需求,计划开发特色公益性岗位5000个。”市人社局副局长尚键表示。
政府兜底,让共富路上“一个不落下”。而盘活资源发展产业,更是激活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内生动力。
近日,走进武城县广运街道孙河沟村的麦暖香共富工坊,浓浓的麦香扑鼻而来。工人们各司其职忙于生产和直播带货的场景,让这片曾经的废弃厂房焕发新生机。
“田园党建联合体牵头将这里盘活,全力打造‘孙河沟’石磨面粉品牌。”孙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孙娟娟介绍。如今,麦暖香共富工坊内建成石磨面粉加工车间、电商直播间、面粉加工体验区等,充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麦暖香共富工坊促进村民就业致富,是我市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带动就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农用地、闲散废弃地、“飞地”等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创新共富工坊、村播经济等就业形式,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万个,25.7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工资性收入。
搭平台强联结就业服务有保障
在宽敞明亮的操作间里,齐河县华店镇居民王凤彬身穿工作服,目不转睛完成各项工序,凭借着熟练的技巧和认真的态度,入职不到半年便成了当地一家电子公司的业务骨干。
趁着休息时间,王凤彬说起求职过程:拿起手机,点开齐河“就业一件事”平台,之前填报的工作意向和公司招聘信息一目了然。“感谢平台给我提供了准确全面的招工信息,让我找工作不再难。”离家近、待遇好,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人力资源信息不匹配,是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齐河“就业一件事”平台在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近就业之间架起桥梁:劳动者通过“我的”页面查看、编辑个人简历,后台自动发送至“动态数据池”,方便用工企业查看;用工企业职位信息也会同步发送至“动态数据池”。通过信息数据双向匹配,实现“互联网+就业机构+企业+劳动者”交互对接。
全市线上平台越建越强,线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也亮点纷呈。
——强化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增设乡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各乡镇(街道)共配备专职就业服务人员572人;
——组建村级就业服务站4988个,选配村级就业信息员8162名,岗位推荐和需求收集服务第一时间直达群众家门口;
——开发智慧劳务信息平台,动态更新农村人力资源供求数据库和企业用工数据库,16.3万名劳动力实现“人岗对接”。
培训送到家门口,就近择业有门路,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技术饭”。“我们整合人社、水利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每年统一编制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实现‘一张网上收、一个口对下’,高效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2022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特色培训8.42万人次。”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张明霞说。
□本报记者 王金刚 本报通讯员 李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