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均将进一步提高。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近年来青岛一直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总抓手,积极探索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新路径,努力为城乡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青岛样本”。
前不久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15个部门印发的《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建设方式加快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基本形成;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性变革全面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更多人共享绿色低碳“红利”
绿色低碳是推动城市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城市更新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建设生态宜居、低碳绿色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岛注重与城市更新建设、人民生活体验相结合。
如今的热源厂周边,拉煤车早已不见踪影,大烟囱几乎不再冒“浓浓的白烟”,昔日的储煤仓库更新为羽毛球馆,烧“煤”锅炉升级为如今的燃“气”锅炉……这是近年来青岛推行市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之后的变化。目前,青岛东岸城区“煤改气”工作已全面完成。
“煤改气”后更为直观的变化就是“空气质量变好了”。据测算,仅东岸城区每年就可节约煤炭约12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约115万吨,实现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零排放,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将大幅度降低。不单是供热能源结构得以革新,更节省出大量可用空间。经过“煤改气”后,仅一个供热站内便释放出了近七成空间,空置厂区再利用工作随之展开,这对空间资源日益紧俏的城区来说意义重大。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通过统一加装外保温层等措施,提高建筑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需求,可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截至今年年初,青岛累计完成改造约4800万平方米,改造面积位居全国前列,约60万户居民告别了“冷房子”。今年青岛还会继续完成450万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此外,青岛还持续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建设发展的肌理中——更多市政项目和地铁车站采用“搭积木”式的装配建造方式;包括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在内的众多城市更新项目,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焕然一新的浮山和太平山正式开放,成为青岛主城区的“城市绿肺”……
提升建筑全链条绿色低碳水平
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是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一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含建筑材料生产、建筑建设施工、建成后的运行维护三个环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以上三个环节的碳排放比重分别为28%、1.0%和21.6%。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6%。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筑业要做到控增量、减存量,从建筑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既要保供给,又要减排放。“绿色建筑是绿色城市发展的一个直接载体,两者相辅相成。要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要在新建和既有建筑全寿命周期贯彻节能低碳绿色理念。”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因此,在持续不断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同时,青岛还在源头上控制——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出让的必要条件,鼓励建设高品质节能建筑。
记者采访获悉,截至去年10月,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27亿平方米,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建筑190个,总面积达2264万平方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青岛海天中心T2塔楼成为国家2023年度首批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接下来的工作中,青岛仍把“提升建筑全链条绿色低碳水平”作为重要发力点。提出,将星级绿色建筑与“好房子”建设相结合,城镇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和商品住房项目全面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1.5亿平方米以上,80%以上县级及以上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
面向未来,青岛市将继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落实新战略,打造新引擎,在全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大局中体现更多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