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现代化玻璃大棚■记者 刘建新 摄
气温渐暖,位于梁山县韩垓镇的木耳种植基地,2000多亩木耳迎来丰收季。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排列在地里,一朵朵肉嘟嘟、黑绒绒的黑木耳在菌棒上竞相“绽放”,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娴熟地将成熟的黑木耳从菌棒上采摘下来放入桶里,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种的木耳好,长得大,卖相又好,这段时间天气不错,黑木耳长得快”。韩垓镇开河西村村民汤庆军说。据了解,汤庆军种植了6亩黑木耳,每年亩产干木耳750公斤左右,亩均收益在1.5万元左右。
这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坚持抓重点、求突破,以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为抓手,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5个,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1310个,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18个、县级示范片区155个。
党建统领,乡村治理顺起来
干净的道路、整齐的村舍、旖旎的景色……走进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远处,绿油油的麦田长势喜人、接连成片,现代化大棚孕育着各类蔬果。微风吹过,温暖洒遍这片希望的田野。
管口新村地处济宁、泰安两市交界处,不靠城、不靠厂、不靠交通要道,无其他资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不靠”传统村落。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市场、负债200余万元的情况下,管口新村党组织担负起创业发展、振兴村庄的使命和责任,从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入手,创新发展理念,做活土地文章,走出了一条“村党组织+公司+农户”的纯农业村致富路。短短5年时间,村集体收入由零资产且有债务的情况下,转变为公司年纯盈利20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5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在管口新村的带动下,周边村纷纷行动,主动推广复制“管口模式”,支部引领成立合作社,有6个村纳入兖州西北平原带特色种植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以管口为中心建成了集“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服务区、智慧农业示范区、智慧农机服务中心、良种加工储存中心、有机肥料生产中心、良种培育基地、果蔬种植基地、农产品销售基地、新农民培训基地”为一体的一园两区三中心四基地,聚力打造“管口新村麦香田园”品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管口新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
活教材、新路子、新天地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以党建统领密切党群“鱼水关系”,带领群众治理乡村、鼓起钱袋。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市不断坚持党建统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累计评定五星级党支部6377个,“示范”村党组织1419个,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144个。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883家企业与1048个行政村开展联建,落地项目375个,2023年26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攻坚任务全部完成。
“高标”推动,乡村产业兴起来
振兴乡村,仅仅只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怀是不够的。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口袋”鼓起来,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走进任城区唐口街道茹行村村民茹茂宽的温室大棚内,芦笋、紫甘蓝、樱桃西红柿、章姬草莓等长势良好。说起这些菜和果蔬的销售情况,茹茂宽说:“售卖不用发愁,我们有专门的配送和销售渠道。”
9年前,在外务工的茹茂宽回到家乡,投资数百万元租赁了邻村80余亩土地种植蔬菜。通过钻研科学种植,他先后创办了济宁市运河茂宽种植专业合作社、山东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先后与济南、北京等11个大中小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配送销售协议。
茹茂宽通过合作社辐射已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户种植大棚,解决了100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通过融媒体、网络平台招商招人,每年吸引周边市、区2万余人采摘旅游,逐步形成以采摘、观光、休闲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围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打响农产品品牌,任城区启动了专业村培育计划,引导科学种植,已发展瓜菜种植、杞柳加工、莲藕种植、稻虾种养等各类专业村18个,产值6000余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产业兴旺”。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加速推动乡村振兴,努力让群众端稳“金饭碗”,走上小康路。
一体化推动龙头企业培育、质量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新创建 17 家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33 家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5.6万家,规模化种植面积超300万亩,每亩节约投入100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探索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6.4万亩,基本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
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活起来
前不久,在梁山县拳铺镇刘官屯村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关于“如何种地”的会议正在召开。这场会议是由梁山拳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刘官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峰召开的,商议联合社下一步运转模式。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面对刘官屯村党组织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现状,拳铺镇党委利用2021年村“两委”换届契机,与团县委积极对接,对在外人才进行深入摸排,发现了梁山县“乡村好青年”王峰。
王峰上任后,始终将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中,并且他深知:村里有钱才能实现村民共享福利,村庄发展必须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于是,王峰将企业暂抛身后,决心带领村“两委”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刘官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利润达110余万元,群众在获得800元的保底收益之外,每亩地再多分得300元分红,村集体收入也突破了50万元。
同时,在王峰的带领下,刘官屯村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一心带多村”连片发展方式,与周边褚庄村、南杜村等5个村的优秀合作社联姻共建,成立梁山拳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项目落地契机,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美丽“蜕变”。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支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多渠道引进乡村人才,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招募各类合伙人510人,落地项目460个,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积极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任职,加大“乡村好青年”培育力度,不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真正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人才新动能。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新农村。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和美乡村26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6个,美丽庭院覆盖率近40%,农民宜居环境不断提升。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当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济宁大地上加速展开。
■本报记者 张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