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留用”并举,汇聚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底气
青岛41万乡村人才为田野“赋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日,青岛的乡村人才迎来了一系列好消息,为全年忙碌在农业农村一线的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3年12月18日,第二届青岛市乡村振兴英才名单公布,王倩、曲田桂、鞠炳锦等3人获“青岛市乡村振兴杰出英才”称号,王志涛等7人(团队)获“青岛市乡村振兴英才”称号,精神与物质奖励并举,鼓励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一周后,2023年度青岛市农业系列中级、副高级职称和基层农业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公布,一批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奋斗者有了职称认证。
聚焦人才这个乡村振兴的关键,打造乡村人才的“引力场”,青岛坚持“引育留用”并举,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截至目前,全市乡村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成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打造乡村人才“引力场”
“被评为青岛市乡村振兴杰出英才,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将继续深耕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23年,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被评为青岛市乡村振兴杰出英才,这份荣誉为她在农业路上继续前进增添了动力。
之所以被评为乡村振兴杰出英才,得益于王倩在农业领域的不断创新探索——她牵头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共研发成功农业新技术5项,引进农业新品种30余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11个。她充分挖掘合作社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探索走休闲观光农业的道路,吸引游客前来参加草莓、葡萄等农产品采摘活动,先后策划举办了草莓采摘节、纳凉篝火晚会等活动,带动了合作社和农户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推动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023年合作社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到560万元,带动产品销售收入450余万元。
为人才尤其是乡村人才优化发展生态,让人才们在身份上受尊重、待遇上有“盼头”,是青岛致力打造的人才“软环境”。如,王倩获得“青岛市乡村振兴杰出英才”,不但对其专业予以认可,更是给予她一次性奖励30万元,“真金白银”坚定其走农业路的信心。
针对农村人才相对短缺的现状,青岛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开展青岛拔尖人才、乡村振兴英才、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最美基层农技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十佳农民等寻访评选活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获评人员给予激励。创新开展青岛市乡村振兴英才评选,对排名前3名的“杰出英才”给予最高一次性奖励30万元,极大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在发展上给予“奔头”,注重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试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入编人才梯队,并在申报涉农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跨越。
与此同时,青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乡村人才的氛围。在区(市)、镇(街)政务大厅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集中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支持、政策咨询、注册代办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扶持政策“一键查询”。对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的农业人才,实行医疗保健、健康查体、读书休假、科研立项、子女入学优先安排等全程化服务,让人才充分享受优质贴心服务。
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
“老铁们,大家好,我是即墨移风店镇的朱典玉……”这是青岛恒源顺生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典玉录制每一个小视频的开场白,这句话他已说了7年。作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农民,朱典玉不但自身素质过硬,还立志带动广大农民群体素质提升。
2016年,已是远近闻名的种菜高手朱典玉,在看到许多农民有技能提升的需求后,便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农技推广,至今共发布作品近3000个,很多传统农民受益于他的视频教学,成长为农业种植专家。2019年,他在青岛市农广校的帮助下创办了恒源顺农民田间培训学校,至今共举办公益农技培训班50多场,受益农民3000余人次。
时下,青岛已累计评审农民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461人、初级职称412人,这些职称农民尤其是高职称农民,成为乡村人才的“金字塔尖”,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这一群体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潜力——正高级畜牧师,青岛田瑞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曲田桂,是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制定行业标准1项,参与修订行业标准2项,主持国家农业课题研究1项,其创建的青岛田瑞集团是国家首批标准化示范场;正高级农艺师、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江,深耕种业四十余年,自主选育的品种“青丰1号”,填补了青岛农作物育种史上的空白,并搭乘神舟七号飞船遨游太空,“青农6号”通过国家小麦新品种审定……
在优选“金字塔尖”的基础上,青岛还广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乡村人才。连续9年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市办实事,推行“学历+技能+创业”全方位培育模式,构建“高校+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多方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个、市级培训示范基地26处,认定田间学校160处,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7万余人、高素质农民1.94万人。
瞄准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培育。紧密对接乡村人才成长需求,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原则,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共完成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连续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挂职研修项目,累计培训乡村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为乡村基层培养起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人才。
实施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达到4万人,9人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持续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累计培育乡村好青年1.3万余名。创建巾帼农业示范基地等230余个,培树各类乡村振兴女带头人450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